电线进村,我们那里叫农网改造。农网改造经历了两个时期,贯穿了我的童年到青春。
第一轮农网改造,我才刚会走路。电流引到家,是用那种红皮和绿皮的铝线搭上了主线路,然后经过保险盒,变为照明的能量。
主线路的电线桩,是木桩子,全村人一起出力,埋下去,紧的线。由于红皮和绿皮的铝线,仅仅是在前端烧掉了绝缘皮,做成钩钩,钩在主线路上,整个电路都非常不安全。
下雷暴雨时,钩钩处闪电火花横飞,有时候搭着的那两根红绿皮线烧断了,天放晴爸爸就会重新在前端弯出来一个钩钩,再用竹竿叉着搭上去。这样电灯才会亮。
木头桩很容易腐烂垮塌,电线容易被大雪大风弄断,自家搭电的红皮绿皮线路容易烧丝。用电非常不稳定,一年有电的时间寥寥可数,聊胜于无。大多时候我们都还是用煤油罩子灯。
直到1997年,村里迎来了第二次农网改造。
这次农网改造,周期特别长。
开始之时,油菜才开花,结束时苞谷已归仓。
那是举全村之力一起完成的“伟大事迹”。
乡里的领导带领着大货车,沿途卸下巨大的电线滚筒,还有水泥电桩。村委带着村民挨家挨户搬运电线和电桩。
这些电线和电桩又按照专业规划的电线路,逐一定点搬运。全村的男女老少,一起扛水泥桩子,挖电线坑,拉电线。忙得热火朝天,地里山上全是电线电桩,一天到晚人生鼎沸。
这个活路太辛苦,牺牲太大。
有的村民,要让出来一条山,根据山坡的走向,砍出来宽敞的防火线,方便走主线路。
“妈 地 批,砍就砍”,乡亲们自己带头砍,舍了!
有的村民要折一季的青苗,供电线电桩进出,让出电桩的空地,把水泥桩栽下去。乡亲们自己带头踩,带头挖洞,也舍了。
我家的大苹果树,就是为了给电线让路,让三叔带头给砍了的。
黑黢黢的山村,太需要光明了,大家什么都舍得,只要能把电拉进来!
从春到秋。
才把这些电线电桩弄好,没有哪家的地和山没被糟蹋一角两角。
但这些“小气”的村民,没有计较。
他们渴望电啊!
有电能干什么呢?
能打夜工撕苞谷,能张罗红白喜事,能安置钢磨打东西……
能解放人力,能解放时间,能让被黑夜困住的土农民们,看到新的希望。
他们的家人们能坐在电灯下聊天吃饭,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在电灯下看书学习。
这是乡村真正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伟大一步。
稳定的电流,开始带动人们走向稳定的生活。
随着它的到来,信息更丰富了。老百姓知道怎么打工,怎么种植经济作物。他们开阔了视野,找到了方向。
钱包鼓了起来,家庭好了起来。
所有与现代接轨的东西,都因为电的普及,来得更多,来得更快。
当初牺牲的那一点青苗和一角田地,换来一个个家庭的新生。
农村初代有钱人,自通电始。
农村初代大学生,自通电始。
我与四大名著的第一次接触,正是因为有了电,有了电视以后,在那小小的黑白电视里,看到滚滚长江浪花滔滔,黑面张飞张牙舞爪。
一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那样唱进了少年的心中。
农网改造,是我和我的乡亲们心中伟大的记忆。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尖锐,提出来电线桩占用农田,惹农民不高兴的说法。
我的确知道,就算在埋电线桩最热火朝天的时期,也有那么一两个乡亲们,站出来抱怨一下。
但这不是主流,也不是多数。
因为乡村的凝聚力,会让那些心有不满平息下去。
“你才占这么一点,我们家让出一条山都没说什么。子孙后代都享福的事,你闹场子?”
大概是这样的一些说辞,一定会让人心甘情愿的。
农民们是穷,是小气。但他们并不会如此狭隘。
记者把一两个特例采访出来,我认为这无可厚非。然而把这样的事情,直接等同为农民农田和电线的矛盾,这显然不合理,也有点丑化了朴实的农民。
去看那些山村就知道,那些电线桩,是他们自己抬过去,埋下去的,是他们对光明未来的希望。
占用不了多少农田,却带去了多大实惠。
你都没有真正走进农村,却扣上那么大的农田红线的帽子。如果我们读书写文章,只是通过这样的猎奇手法,挑起无端争议和矛盾,把原本很好的事情越描越黑。
书,岂不是读到了狗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