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正常的供应方策略。
下面这位央企海外财经从业人员,就曾分享过全球境外知名铜矿企业高管的授课心得,他认为对他职业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充分竞争市场下,企业的报价策略是贴着自己的短期成本。”也就是先活下来再尝试活得好一点。

个人回顾自己老东家的投标报价策略,也是如此。由此,个人觉得有这样思维的企业,才可能做大。做强不一定,但是其生存能力很强是肯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传统产能的企业,会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行业类差异化优势出圈>>>上市以及收购兼并扩产能>>>体量大到成为一家公众企业。
上述的商业逻辑,在不远的工业硅同样出现,纯碱身上同样出现。
它们都有着同样的商业生存环境与逻辑:
外部竞争牵引下,需要用“性价比黑域”,尽可能消灭潜在的外部竞争对手或者巩固自身的安全边界。
内部竞争刺激下,需要用“价格二向箔”,尽可能多的吸收资源并转化资源,成为最后死得那一批。
这就是我们现实世界的生存逻辑。
记得有一句商业评论总结挺形象:低作堰,深淘滩。(想想这两句分别对应什么,还是挺有意思的。)
预测一下:工业硅腰斩后才有起色,碳酸锂同样要经历。
编辑于 2023-07-24 19:19・IP 属地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