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评包含大量剧透,建议看过电影的知友来看我的剧情解析)
先说一下个人的推荐指数:我在豆瓣上打了5星,个人心中评分是8点5分,0.5因为声音开头太大震耳朵,1分是有两处我审美不上来的特效,最后的一分是目前只有第一部,我无法综合感受整个封神串联起来是怎样的观感。
一部电影的优秀与否,专业的影评人自有其独立的审核体系,你觉得很好但是影评会上该片默默无闻,你看不懂的却在国际上拿了奥斯卡奖,这种事是常有的。观众作为消费者可以说他看后喜不喜欢,他觉得好不好看,但是无法盖章定论这部电影拍的究竟好与坏。
但是单独对于这一部的故事而言,电影全片剧情连贯,主题突出,改编逻辑合理,无一处多余,值得我的5星。
以下为正题:
与以往的封神榜的群像戏不同之处是,《封神第一部》全片只围绕着一个少年的觉醒与成长出发,从而展开封神全篇的故事。
很多人喷这部电影,都是普遍觉得编剧问题很大,剧情很分散,找不出中心主题,看不懂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感觉每个人物都想拍,但是每个都拍那么一点,仿佛给点剧情出场一下,就表示这个《封神》里的人物他没落下,很多书中的关键剧情都被压缩,删减,完全不懂到底这个版在表达什么故事。
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评论时特别不理解,一个讲诉“武王为何伐纣”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懂?
直到发现,这一部分群体直到电影结束都不见得发现出来,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姬发,虽然开篇就告诉了观众,咱们这部剧就仨人戏份最多,姬发,纣王,殷郊……
《》
以下包含大量剧透,建议看过电影的知友来看我的剧情解析。
本文乃深度解析《封神》剧情细节,不喜欢剧透的后面不要再看了!!
首先影片开场是一个壁画,用文字和念白剪短的讲诉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离世前留下了个封神榜,交给了昆仑保管,封神榜有着什么什么功效,然后朝代更替,成汤建立殷商,冀州拒绝纳贡所以反了,商久攻不下城池,于是派二王子亲政,二王子带了他亲自训练的特殊的队伍。
其实这个片头很关键,但是很多人可能没看到,或者他并没有记住词,这个片头讲了女娲已经没了,所以这里就是很巧妙的圆了妲己不是以往那种被女娲安排下来霍乱超纲的角色。同时这一部分开篇点题,封神榜从哪里来,干什么用,以及最后那句,殷寿带了个特殊的部队,这里就完全看出来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就是围绕着纣王和他那支部队之间为框架而进展剧情了。
然后电影从此处进入剧情,以姬发的第一视角切入剧情,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旁边人是我好兄弟殷郊,前面是他爸殷寿,我很崇拜他……我要做他那样的人……
显然《封神第一部》的主角是姬发由开头3分钟就讲清了,接下来就是从姬发的角度出发,阐述由姬发推进引发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姬发说,他崇拜殷寿,那就要讲殷寿为什么值得崇拜,他眼中的殷寿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姬发最后反了商
殷寿利用苏全孝自杀pua 所有质子,抬高他们作战斗志,又用披风蒙住马眼冲进火场,导演浓墨重彩的描述了姬发眼中的纣王如此神武如此心怀父爱,是个极具魅力的英雄角色。雪地战斗的场景拍出了姬发眼中殷寿单打独斗的作战能力也毫不逊色的同时,也解锁了妲己的登场。
姬发和崇应标雪地外打架,进一步描写质子与质子之间的性格区别和矛盾,为之后他们的互杀和对立埋下伏笔。
妲己作为《封神演义》中最经典的女性角色,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是放大纣王内心的欲望,激发纣王邪恶的一面。
姬发好兄弟殷郊为她的存在而愤怒,觉得父王受到了妲己的蛊惑和影响才性格变得冷酷无情。这也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帝王有帝王的思想和决策,残暴的帝王不见得昏庸,商王朝覆灭完全取决纣王的邪念过剩,妲己只是一个听命的工具人,而非“红颜祸水,妖孽混乱超纲”
无论是小说、传记、还是记叙文,它都有一个最中心的主角,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角团团转,他们帮助了主角什么,他们改变了主角什么。
妲己替纣王轼父杀兄夺得王位,手握权力的纣王的邪念和欲望更加肆无忌惮的释放,更加残暴,她使纣王原本的性格轨迹产生变化做了很多泯灭人性的事情,也是后面主角姬发从崇拜殷寿到反水殷寿的“蝴蝶效应”
殷郊深爱父亲愿意替父自焚,却被殷寿怀疑居心不良,当夜殷郊深夜追寻狐妖至摘星阁,他认为父王有危险,莽撞的冲进殿中,惊扰殷寿被臭骂一顿,此处为后面殷郊被杀埋下伏笔,姬发劝殷郊不要再惹殷寿生气了,殷郊反问姬发:如果是你的父亲,你要怎么做?
姬发想到自己离家八年,父亲可能也会认不出来自己了……
姬昌作为纣王殷寿的对比型人物,对比殷寿的残暴,姬昌一定是心怀慈爱的,殷寿对质子的性命视如草芥,而姬昌却将妖孩视作己出。
导演用姬发这句内心念白作为转场,很好的将姬昌以父亲的身份登场,临走前对伯邑考的嘱咐也暗示了他已经有了不详的预感。
《封神》整体分为三部,但这三部合在一起,围绕的却是“为何封神”的故事,姜子牙是贯穿封神演义整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下山,他的站队,他的选择决定了成败,可以说姜子牙是整个封神故事中的领头羊,但是作为《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姜子牙的主要作用除了引发故事开端(天下共主)、链接三部作品完整整个故事结构以外,他在第一部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侧面动摇姬发对殷寿的信念。
姬发第一次对殷寿的信念感产生动摇是在四子弑父那场戏上,
姬发目睹殷寿逼迫质子弑父,内心是极为震撼的、结合姜子牙他们作为为天下共主献宝的能人异士,却并不认为殷寿拥有天下共主的仁爱之心,不配拥有封神榜。
此时的姬发很困惑也很害怕,也开始对自己的神明般的“父亲”殷寿的残暴开始产生恐惧,对养父和对生父之间的质疑也开始向左。
但是他的信念并没有崩塌,他决定相信是他的生父姬昌捏造卦象,直到在牢里姬昌告诉姬发“你能看到的,也许也是殷寿想让你看见的,你相信的也许是殷寿想让你相信的”,这一段结合殷寿开头所说“马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真的很精妙。
所有的配角皆应为推进主角的变化而存在,妲己和殷寿在水中的那场戏,姜后被杀,所以殷郊愤怒即而追杀狐妖复仇, 却被妲己用计刺伤纣王,纣王决定抓了殷郊,却被姬发放跑至比干住处,才会有之后的与姜子牙比干等人共同商议将妲己约出来杀掉,比干宗祠掏心的剧情。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有很多承上启下的台词和剧情,比如这里刺伤纣王后,纣王那句“孽子,你果然要弑父”,结合上次追狐妖至摘星阁时,纣王骂他“深夜配剑闯入寝殿,你莫非要弑父?”
刺伤纣王这里是全剧第三次弑父,第一次是殷寿弑父取而代之,第二次是殷寿逼迫质子弑父,质子弑父后即可取而代之,北伯侯儿子也的确主动这样做了。第三次就是殷郊误伤父亲,更是印证了殷寿心中的“弑至即可取之”这种行为。
殷寿这个人物很具有枭雄特质: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绝不让你有机会这样对我。乌尔善真的很会展现这种阴鸷复杂的人格。
第一部的主角虽然是姬发,剧情的中心也是“姬发觉醒”,但如果要合理的表现姬发对纣王信念的倒塌就必须要浓墨重彩的撕碎纣王在姬发心中的形象,于是在目睹纣王亲眼见证妲己乃狐妖附身后,更加肆无忌惮的释放内心的狂恶之后,并要明日斩首自己的亲生儿子殷郊之后,姬发的信念至此轰然碎裂崩塌。
比干掏心这一段改变争议很大,因为原著比干是被妲己陷害致死,这里是主动掏心去验证狐妖身份,很多观众并不理解纣王为何明知妲己的狐妖身份却非要让妲己吃下比干那颗心的原因,他要验证什么?
其实他也好奇妲己的真身到底是什么,究竟是否具有绝对真实能帮助他的力量?所以他让妲己吃下去了。但是这里我们不要去把注意力放在验证本身上,而是只要把纣王就是为了做戏顺理成章的杀掉比干,那这一切逻辑就都说得通了。
这也是导演的绝佳精妙的叙事手法,一切剧情的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前面讲了比干逼纣王自焚,纣王答应后却兴师动众的大建自焚楼拖延时间,并广招奇人异士献技寻脱身之法,申公豹登场。姜子牙等人因下山后走后门进城失败被卖去做自焚楼的奴隶,与姬发殷郊相遇随后举荐进殿献“封神榜”、申公豹向纣王演示“封神榜”可以吸收死人的魂魄,纣王大悟:只要拥有了封神榜,即使发生天谴,也是死人越多越会化成力量为他所用!那他何惧天谴!为何还要祭天?因此只要杀掉比干这个会道德绑架他的老头,拥有封神榜的能力,还有狐妖的法术,那些木头做的祖宗何惧?只要杀死殷郊他就是唯一的王。
殷郊在这部电影中的定位更像是姬发内心的一个显示器,他的性格比姬发多了很多直接和外放,很多对于殷寿的崇拜和关心,还有对于认为姜子牙挑拨离间的语言表达上,殷郊的台词都比姬发要痛快。
在比干掏心这场戏中,姬发已经木衲呆滞的愣在了原地,他大脑经历巨大的冲击震惊的已经宕机了,他很震惊,但是他不敢做出任何惹祸上身的反应,这十分符合他作为质子和士兵的身份,常年谨小慎微,又不敢不听命于王,这才是他当下应该做出的反应,
但是殷郊因为他是殷寿的亲生儿子,殷郊的顾及要更少,他当下做出的反应是失望和绝望以及痛苦的,他的台词“我以为杀了妲己,你就会变回曾经那个我尊重,敬仰,敬爱的父亲,我太蠢了,这一切都是你做的。”在导演拍摄殷郊绝望戏的这段表现手法中,也是借殷郊的口说出了姬发此时真正的内心所想“我太蠢了,一切都是你做的”
电影中第四次弑父,是殷寿逼迫姬发杀死姬昌“弑之即取而代之”,但是姬发做了假人头骗了此时再无对手,已经自负至极的纣王,他完全没有验证那颗人头的真假,只顾得意“究竟咱俩谁死于血亲之手”放松警惕之余被姬发用剑抵喉,这里的剑有一个细节是殷郊的鬼候剑。
还有一个细节,依旧是导演的映射手法,电影中在殷郊行刑前有一段行刑诏书,说殷郊弑父,罔灭人伦,此时镜头给到殷寿的脸上,真的特别讽刺了。
本文开头对于电影我的评价是“剧情连贯,无一处多余”,导演对于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的表现细节真的运用的太多了……
除了上面我讲过的,
还有,姬昌告诉伯邑考轻易不要离开西岐,伯邑考离开就死了,
伯邑考独自进朝歌却带了两匹马,告诉姬发他觉得姬发太久没回家,已经不认识路了,这两匹马他已经调教好了,日行千里最善识途。这两匹马也隐喻伯邑考赴死的决心,马只有两匹,他没打算回去了。
姬发在故事的最后迎着朝阳在旷野里骑马回家,有一段回忆的插叙,伯邑考告诉姬发,马已经将他们训练好了,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告诉它回家,它就会带你回家。同时也有一段放走父亲姬昌的回忆插叙,呼应了伯邑考的良苦用心派上了用场。在最后这两匹马一匹送父亲的路上马死在了半路,一匹带姬发回了家。
姬昌在去问朝的路上救了小雷震子,并用自己的披风包裹了小雷震子,长大后的雷震子救了姬昌,同样的姿势抱住他,并用那件披风同样的包裹住了姬昌。姬昌问他,你是谁,雷震子这里是个兽他并不会讲人话,他指了指那件披风,姬昌认出了他。
申公豹的经典台词“道友 请留步”,在最后的大石狮子追姬发(假扮姜子牙)的剧情中又出现了一次,仿佛在得意的说“姜子牙,是我~~”
哪吒和杨戬在第一次送快递是,送雷震子去昆仑山,把姜子牙一个人留在朝歌跪在比干祖宗祠那里,第二次送快递是送殷郊去昆仑山,呼应祖宗祠瑟瑟发抖那场戏,“怎么又都走了,好歹留一个啊。”
姬发身上的玉环,就是还,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幕就是姬昌默念着祈祷姬发平安回家,也是作为早年便送儿子去朝歌做质子的父亲,从始至终最大的祈盼。
妲己在纣王祖宗庙里和纣王有段几秒的船戏,这里插叙了狐妖自诉的身世,并且对于前部分未明确的剧情进行一个终极大解说,我为了报答你,附身你哥,做了你做想做的,给你夺得了你最想要的,许诺纣王我要让你长生不死永世为王。在片尾的彩蛋一中,呼应了妲己祖宗庙的承诺,她用了自己的本体九尾狐的命,复活了纣王。
根据纪录片所说,原电影3个多小时,最终被剪成两个半小时,老戏骨李雪健老师最有感染力最精彩的护食盒剧情也被剪掉了,姬发得知伯邑考已死的剧情也只能用朝阳骑马的回忆插叙隐喻他已经知道了。妲己的舞蹈也剪成了两分钟。崇应彪作为戏份第二多的反派人物也在最后有一个和姬发的对手打戏,最后被姬发所杀,这段也被剪掉了。
所以现在看到的基本是保证剧情完整性连贯性下,剪的不能再剪的版本了,所以很可惜很多配角没有办法再添加太多高光的剧情来喧兵多主。
中国有句老话“观一隅而知全貌”,杨戬、哪吒、申公豹,这些配角中的配角的过往和故事完全没有时间在电影里“重工刺绣”,杨戬和哪吒出场即有神力,作用就是作为配中配辅助配角姜子牙帮他办事,让姜子牙有空留下来走剧情本。
包括二次快递又让他们一起走了,配角是为了突出主角,姜子牙在结局的存在都无非是为了突出主角姬发的高光时刻,由姬发带着姜子牙逃跑,由姬发大战申公豹的大狮子,那些牛波1的打斗,展现男一号周武王历尽艰难才回家的剧情,要都让两个配中配噼里啪啦手持法器大特效加持,duang duang duang 的打完了把柔弱的周武王公主抱回家去了,才真的是貂续狗尾了……
作为5年前拍摄的电影,部分特效确实有些不足,比如昆仑山上那些神仙灯泡,雷震子违和感十足的建模,如果拿到现在的特效技术来制作的话一定会比目前公映版的制作手法更好,但是疫情是不可抗力,只能期待封神2的特效做的更好吧。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是整个封神三部曲中的单元1,姬发就是这个单元的男主角,要将封神榜出现的原因,姬发为何叛出殷商表达出来,封神1可以说是一部叙事的故事片,
反而是《封神第二部》则是回到西岐的姬发姬昌如何对殷商进行反抗,
原本的殷商忠臣,闻仲,魔家四将,邓婵玉等等元老将军要怎样保卫家园从而对大周进行对抗,投商的申公豹与投周的姜子牙之间又有怎样关于封神榜的抢夺之战,大概率是个特效剧,喜欢特效大片的观众可以期待一下。
届时哪吒,杨戬作为两大神话中的战斗高手一定会有很多的武打重头戏,《封神第二部》主角不见得还依旧是姬发了,盲猜一波主角是“智力军师”姜子牙。
《封神第一部》好看的地方除了逻辑自洽,它有很多立意升华的地方,欲望会使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胜负本身并非成败,看的出导演乌尔善在拍摄这部电影中,关于道德,关于人性,关于欲望与克制,善与恶,人伦与纲常,得到与失去,放纵与收敛,悲悯与蔑视,这些完全相反的词语身上都有进行艺术性的表达,相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在不同的角色性格中获得哲学性的解读。
即使带着审视内核的眼光来看电影相对较累,也可以从这部电影顺滑的剧情中获得不错的观影体验,包括除了灯泡和魔兽这两大特效槽点以外,其他的特效及实物布景部分真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像我这样反复刷影来逐帧抠细节的话,这部电影其实并不废脑子。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大众神话版的科幻片。
最后纪念一下我第一遍《封神》的电子版电影票吧。3刷电影,只有一张电子版的票……T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