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这帖子能活多久!看看某些人的权限能牛逼到什么地步!
这个前提就是纯粹来搞笑的,汉朝是中国的一个王朝而不是中国本身!能对应希腊罗马的是中国本身而仅仅不是汉朝一个王朝。至于你说古希腊,那问题倒是很直接,请问你说的是古典时代还是希腊化时代呢?简直让人感觉荒唐可笑!罗马也分西罗马东罗马还有后世的拜占庭,能对应中国的则是盛唐时代。
你觉得汉朝陶俑不写实?那好,汉阳陵的陶俑怎么样?你不看身体只看头其实非常写实,甚至写实程度比兵马俑还要优秀:





让我感觉莫名其妙的是,一些人似乎很喜欢把秦汉的艺术品割裂来看,甚至YY兵马俑这种艺术形式失传是因为希腊老师没有了,简直无耻和荒谬!!且不谈汉朝的俑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不写实,希腊,罗马时代就不存在做工糟糕的雕塑吗?唔,你觉得人家雕塑都是这样的:


事实上你仔细找找,古典时代的西方一样有大量这种做工糟糕的雕塑:
比如说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的Greek terracotta figurines,这些玩意是古希腊艺术和宗教表达的常见形式。这些雕像数量丰富,为古希腊人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所谓的塔纳格拉雕像实际上是在其他地方制作的,是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罗马类似题材的雕塑也有不少,比如下面的这些角斗士:




好,你觉得我是不是能田忌赛马一下,拿兵马俑中的力士俑和这个青铜车马比上面的古希腊泥塑怎么样?这当然是极其不公平的?你莫非以为古希腊罗马雕塑都是拉奥孔,尼禄像这种的?



再来个更极端的例子,以红山文化的陶人和商代的花岗岩鹰为例子,来比比一个汉朝的石人:





来来来,看到没有,红山文化和大商领先大汉一千年!啊哈哈哈哈哈哈!中国倒退了!当然了,我过去拿古希腊雕塑的倒膜问题给西粉们个台阶下,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它们恶意造谣还用各种权限封杀我。比如说有人拿老普林尼认为雕塑家莱西特拉托斯兄弟发明了真人面部套取石膏模型的方法,所以早期希腊人的写实雕塑一定没有用倒膜,哇塞,太强了,居然天真的觉得古人的考证一定是靠谱的!太强了!赛高!
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中国就没纸了?要知道各个发明都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而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就利用石膏这种材质来说,西方明显比中国要早,而且类似的理论基础完全可以从青铜器铸造技术中推出来。
而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希腊雕塑的“进步”明显过快,更像是一种突变的产物而不是一种渐变的产物:
Nigel konstam:
- 证据很简单。当人们用粘土塑造一个站立的人物时,我们不会对脚底做任何处理;而是对脚底进行任何处理。一个人看不到他们,其他人也看不到他们。由泥人衍生而来的青铜器是一个空心的贝壳,没有鞋底(3),但现存的少数古典时代的真人大小的青铜器都具有形状完美且自然的脚趾(2),而且它们还承受着人物重量的压力。这只能通过将模型放置在新鲜石膏池中来实现 ,当石膏凝固后,模具的其余部分就建立在这个底座上。仔细想想,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前 450 年期间希腊雕塑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人这么快就达到了这种完美。
- 这些雕塑已成为大多数具象雕塑所追求的理想。没有人能与希腊人相媲美。对我们来说,从生物上倒膜会被视为作弊。对于希腊人来说,这可能是获得青铜雕像的明显手段。这会省去无穷无尽的麻烦。他们确实对蜡进行了处理,以掩盖他们的方法并使结果更漂亮。
我觉得很奇怪,有些人造谣说我认为希腊雕塑的头发和胡子也是倒膜的,请问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倒膜是获得一个大概的模型而不是一个工艺的全部!艺术家都会对雕塑的后期进行加工处理而不是整体照搬,因而请不要拿希腊雕塑上的错误来反驳没用倒膜,因为古代的复制法本身就很难达到一个绝对准确的标准,古希腊常用的复制法是铅垂线和卡钳,本身就有不精确的局限性问题,这种都是不容忽视的!
好,你或许又认为,不用倒膜也可以写实,这当然是个废话加P话,兵马俑和汉俑头也没用倒膜,美洲的写实雕塑也没用用倒膜,而且造的也不见的不能写实,更有非常优秀的作品:




真以为胡扯古希腊雕塑没用倒膜就对你们有益处吗?也对,荷矛者的比例确实不过关,属于理想化非产物,我觉得很莫名其妙,一会论证古希腊雕塑写实,一会论证古希腊雕塑理想化,可见自相矛盾自抽耳光!

你们就是天真的以为,身体测量这种正常文明都会的玩意是你希腊独一份!很多人把古希腊雕塑往解剖学上扯,真是搞笑,先不说古希腊那种写实人像并不需要解剖人体去得的,直接测测量就可以,而古典时代的希腊人是根本不存在希腊化时代那种解剖学实践的,比如希波克拉底这个人就没有解剖人体,都是通过研究动物来研究人的。
希腊人真正搞医学和科学意义上的人体解剖乃至活体解剖的是希腊化时代的,比如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约公元前320年至280年) ,人家解剖了600多人,。然而是之前的古典时代,希腊人体雕塑已经玩的非常好了。。。而且赫罗菲拉斯的搞法在欧洲历史上也不是主流,他的方法论最后还被盖伦否了。。。


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其实也没必要惊讶,一个大点的文明都知道:
秦汉时代的人体解剖研究:
《骨度》:“上七节”(颈椎骨七块),“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但概念不清。如“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文中的“背骨”指或骨?何以得出“二寸半”的结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指那一块骨?“上七节”、“二十一节”及“九寸八分分之七”分析,此文应指七块颈椎,“一寸四分分之一”应指颈椎的寰椎。然而由于这段文字在“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之后,概念难清。后世《神应经》、《类经图翼》都将“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平分为上、中、下三段,忽视了颈椎的存在,整个脊柱二十八节也难看出。《内经》不见人体关节总数,《庄子·田子方》则讲:“四肢、百骸”。《庄子·齐物论》载人体有“百骸·九窍·六脏”。“百骸”,唐、成玄英疏解:“百骨节也”。现代人体骨骼学讲一百个可活动关节。即双上肢至肩可活动关节三十四;双下肢至髋,可活动关节三十六(包括左右髌膝关节面),再就是下颌关节二,头颅脊柱可活动关节二十八,恰与“百骸”概念一致。
实质’在探讨经筋实质时指出:经筋在循行中分别和重复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当接触到尺神经的分部与功能时,‘实质’的作者又强调:“手太阳之筋……系指尺神经,似无异议”。笔者认为:臂神经丛集中在锁骨下部的内侧分出的尺神经,循肱动脉内侧下降,经肱骨内上髁后面的尺神经沟再下行,分出肌支等四个分支,最终以末稍神经纤维的形式而终止于肌、皮等处,它们在沿途都是没有‘结’的。且尺神经的主干从尺侧腕屈肌两头之间穿人深面,转向前侧,于少海穴以下和手少阴心经循行方向一致。假如按《经筋》与《经脉》循行相适应的观念,那么,尺神经在少海穴以下的部分,应该属手少阴之筋了。所以用尺神经的分布与功能来解释手太阳之筋的循行走向,不符合《经筋篇》的原文本意。‘讲座’和‘实质’都讲,在肘内锐骨处弹拨,可出现感应放射到小指之端。无疑,这种感应是因尺神经受到刺激后产生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表面偶合现象,结论为“手太阳之筋系指尺神经而言”,从而放弃了手太阳之筋“结于腕”等实质内容;更不能因为“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腋下痛,腋后廉痛(见‘讲座’)",而结论为“为我们”认识手太阳之筋实际是尺神经的走向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笔者认为,古人在写《经筋篇》前,对人体的肌肉和韧带进行了解剖观察,做了相当于“技(枝)经肯綮《庄子.养生主》"的实物调查,写作中以“阴阳学说”“十二经脉学说"为理论依据而成章的。手太阳之筋在肘以下的原文,应该翻译为:“手太阳这条筋,起于小指之上,上行附着在腕骨,再沿着前臂的内侧缘上行,附着在肱骨内髁的后面,用手弹之,连小指都可以牵动。"这里记录的,应该是指深屈肌的小指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有两个起点,一起于肱骨内上髁,另一以薄腱膜起于尺骨鹰嘴和尺骨背侧缘的上三分之二,止于腕部的豆骨。可见尺侧腕屈肌的起止点完全与手太阳之筋“结于腕”“结于肘内锐骨之后"一致(只有起止点方向相反)。原文指出:“弹之应小指之上。"说明古代医家们在解剖时,观察比较细致,用手弹过该筋,终于牵扯动了小指(弹在豆骨旁边的小指屈肌腱上)。所以,手太阳之筋在肘以下的“实质"不是尺神经,而是尺侧腕屈肌和小指屈肌腱。“讲座”和“实质”的误解在于《经筋》原文“弹之应小指之上”是在解剖时弹小指屈肌腱;而两文的作者是在肘后皮下弹拔尺神经时,确实可以产生酸麻感,此一感觉确实为尺神经效应。但我们不可将此一“弹拔”,与《经筋》中的“弹之应小指之上"的论述范围相混。前者在解剖过程中“弹之",后者在活体肘后皮下“弹拔”。两种方法,存在严格区别。
好,我再来帮某些人想想反驳我的话,既然汉朝无法对应整个中国,那唐宋时代我国的很多雕塑肯定是非常写实的,我猜你们会怎么反驳我?胡扯什么佛像菩萨像是希腊人搞得,相当于希腊人教中国人写实雕塑。我了个老天,你希腊自己抄袭了别的文明多少东西你心里没点B数?



你们能不能把你希腊那堆古风时代抄埃及抄的四不像的垃圾无视了?!
再还有,你们如果坚持认为和YY你希腊的裸体神像天下无敌,建议模仿西方把你爹妈,还有你自己做成裸体神像放在广场上供众人跪拜,莫要叶公好龙,自取其辱!
最后赠送西奴们诗一首:
肠肥脑满无沟壑,脸皮还需攻城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