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实力已隐隐赶超美帝,只是有些人假装看不见而已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俄罗斯、伊朗、以色列、乌克兰、德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要跑到中国互联网上来表态,争取支持?
按理说,中国网友又无法决定战争的走向,何以至此?
其实,当所有人都向你侧目,希望看到你的态度时,足以说明你的影响力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今非昔比。
东方大国的选择决定着世界大事,东方大国的态度决定着世界的格局与历史的走向。
这绝对不是一般国家所拥有的国际地位,而国际地位往往是由国家的综合实力奠定的。
时至今日,中国的科技在默默奋斗中早已突飞猛进,在许多领域一骑绝尘,领先世界。可惜,那些早年深受西式教育影响的人、尚未清醒过来的人,仍然看不见,又或视而不见,仍旧活在西方如许强大的幻梦中。
以时间为例,来说说对“秒”的定义。
只要是机械计时装置,不管何种时钟,都要定期校准。原因在于24小时制,本身就不精确,一天一天的积差,累积至一年,就是365.2422天(约数),而不是正好365天。而这个校准,涉及天文学家对“一日”的定义。这个定义唯有华夏才有。
华夏古代天文学家校准每日时间有两种方法:
其一,规定两个日中天的间隔,称为“一日”;
其二,规定两个北极星中天的间隔,称为“一日”。
之所以选中天作为观测点是因为中天的误差最小。经过这两种方法校准后,天文钟便能比较精确地运转。西方造伪者不懂这些天文学意义,自然会露出破绽。因为时间的本质,其实就是空间运动,秒的产生与对圆周的划分有着巨大关系。
圆原来的365.25度被取消,被规定为360度,其实有个重要原因。之前设置365.25度是为了对应天度。中国古人认为一年是365.25天,一年转满一周,因此,周天度数是365.25度,相当于1天转1度。
但祖冲之父子《大明历》(辽、金、元用此历)的回归年是365+1/4-1/300天,杨忠辅则研究出回归年是365.2425天,这一数值也被《授时历》所继承。加上岁差变化,周天365.25度是更无存在的必要。
再者,宋人嫌365.25度麻烦,多会将其简称为三百六十度,如《乐经》便是三百六十度。三百六十度又经常进行十二等分,这样就很容易联想到将圆的度数规定为360度,1度=60分,1分=60秒。60进制并非无先例,六十甲子本身就是60进制。
元朝改变了度数后,制造了象限仪。
象限仪,便是我们日常用的半圆尺的二分之一。因此,我们日常用的半圆尺、圆尺,原来是天文仪器。半圆尺是把天文仪器象限仪的潜在功能给开发出来了。又因此,三角学诞生了。
有了越来越精确细化的时间单位,冶金要多少时间,烧制要多少时间,制作模具要多少时间,对方有没有拖延工程,这些概念都能具体到秒。看物理学方程,化学反应时间等等,有多少科学、技术应用到了秒……
由此,不难发现,精确的计时装置(时钟)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创造发明,而华夏创造的“秒”又是多么重要。
众所周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汽车、船只、飞机甚至个人的定位支持。智能手机也可以通过获取卫星网络信号进行定位。
其原理是三角测量和定位,在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定位卫星,通过地面的定位仪器与太空中数个定位卫星之间的无线电波的收发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三角测量确定使用者所处地表位置。
该技术彻底改变了从航海、航空、测量、野外活动和作业等许多领域,成为社会运行的底层技术之一,其影响和意义非常深远。
但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设计基础却是“精准的时间”,必须准确测量接收和发射电波的时间,才能计算出准确的距离和位置,卫星的时间也要保持一致才会有效。否则,测量的传输时间哪怕只有百万分之一秒的误差,也可能导致数百米、乃至更大的定位误差。
为了进一步减少误差、获得更加精准的时间,人们把目光从运转有序的天体转向与天体运转极为类似的神奇的量子世界。
在微观层面,世界由微小的原子组成,而每一个原子皆可看作是一个结构稳定的量子系统,在原子核的束缚之下,核外电子在特定的能级轨道上不断运动、演化。
原子本身具有不同的能级,当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发生跃迁时,就会产生电磁波,又或吸收电磁波。根据量子理论可知,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除以一个普朗克常量h,可以得到电磁波的频率,因此可以认为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决定了电磁波的频率。只要原子的能级结构稳定,与之相应的电磁波频率也会保持稳定。而频率,其实就是“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所以我们只要知道“振动次数”,也就得到了“单位时间”。
通常而言,为了记忆和表述的方面,可以将时间和频率统称为“时频”。
某些原子的共振频率很高。例如,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是9192631770赫兹,换句话来说,每秒振动超过90亿次。而振动频率越高,计时的精确度也就越高。利用原子的共振,可以制造出频率高且稳定的振荡器,与之相应,进而实现极高的时间测量精度。
所以,基于原子的上述特性,人类研发了性能优异的原子钟。
1967年,第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召开。人们将华夏创造的“秒”从最初的天文定义改为原子钟的定义,即1秒等于“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的9192631770个辐射周期的持续时间”。从此,时间基准所依据的不再是天体规律,而是量子世界中原子的行为。频率处于微波波段的铯原子钟可以做到一亿年只有1秒的误差。
此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开发了锶、镱等新型原子钟,其频率更高。由于其频率处于光学波段,故又被称为“光学原子钟”,简称“光钟”。
1983年,人们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米”与时间单位“秒”的定义联系起来,于是对长度单位“米”重新下了一个定义,一米等于“真空中的光1/299792458秒”。
随着光钟技术的发展,光钟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时间频率标准。
全球性光钟网络的建立,亟需高精度的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技术,而光梳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目前,光钟的测量精度已经可以做到千亿亿分之一(10-19),在整个宇宙年龄的时间尺度上,误差不足1秒。这一记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创造的。
2022年10月5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的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该团队基于光梳技术成功实现了自由空间中相距113公里的时频传递,精度达到10的负19次方水平,满足了目前最高精度光钟的需求。其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E的负19次方。

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带来地面上远距离时频传递的应用,还为未来基于中高轨卫星的高精度星地时频传递奠定了基础。
使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倘若卫星与地面的时间相差一秒,则地面距离上的误差就得以“公里”来计算。所以,为了提高精度,中国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上使用的是氢原子钟,每运行300万年才会误差一秒。
现在,中国将光钟的精度提升到了飞秒量级,此举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千亿年的误差少于1秒!
迄今为止,测得的宇宙年龄也不过138亿余年而已。即便按照韦伯望远镜发现的早期古老大质量星系的年龄来推算,也仅为256亿年,不会超过300亿年。
千亿年的误差少于1秒,这已经是宇宙级的尺度了。
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北斗卫星的定位精度又可以大幅提升了。卫星的导航精度与计时精度紧密相关,当今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导航和定位,若想要定位更准确,比如精确到米以下,就需要更准确的计时精度。在通信网络、大地测量、地质勘探、雷达探测、各类体育运动大赛等等涉及社会民生的诸多领域,精确的时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夏创造了“秒”的时间概念和定义,未来还将引领世界重新赋予“秒”更精准的定义。
实际上,当全球尺度时频传递的稳定度达到E-18量级时,就可形成新一代的“秒”定义,2026年国际计量大会将讨论这种“秒”的重新定义。进一步,高轨空间具有更低的引力场噪声环境,光频标和时频传递的稳定度理论上能够进入E-21量级,有望在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寻等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产生重大应用。

这不是什么新闻,而是去年的旧闻。
只是这样的旧闻,如此重大的消息,很少有人宣传、很少有人知道而已。有些人就算知道,也未必清楚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11月2日14时,中国首次开展液体火箭全尺寸一子级的垂直起降与重复使用飞行试验,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据悉,执行此次飞行的验证火箭采用3.35米全尺寸箭体直径,全长约17米,装配焦点一号深度变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试验飞行高度178.42米,飞行时间50.82秒,着陆位置精度约1.68米,着陆速度为每秒0.025米,着陆姿态角约0.18度,滚动角约4度,高精度圆满完成飞行试验任务。
重点:燃料是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全尺寸一子级。
液氧甲烷相对而言成本超低,这将为低成本、大规模的商业航天铺平道路;
可重复使用,继续降低使用成本;
运载火箭全尺寸,说明是一比一的模型,是按照真实火箭模型来制造和试验的。

子级,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

一子级箭体结构,通常包括级间段、一级氧化剂箱、一级箱间段、一级燃料箱、助推器、后过渡段、尾段,这是火箭回收的核心段,价值最高的部位。




与此前的火箭燃料相比,胖五使用的液氧煤油的优点是成本较低、比冲较高,但比较容易积碳、结焦;液氧液氢比较“省油”,也能满足大推力火箭的发射需求,但缺点是燃料密度非常低,有点像“轻泡货”,占用空间大,因此需要更大的罐子来盛装,如此便会大大增加火箭的自重。
而液氧甲烷有着极致的性价比,价格最低,还拥有高于液氧煤油的大比冲,几乎融合了以上燃料的全部优点,完美规避了绝大部分缺点。关键是,液化天然气行业非常成熟,存储特别方便,几乎没有积碳问题,保养修复非常便利。此外,火星上存在大量甲烷,那里简直就是个燃料基地。即便买张单程票去那里,回来时也能就地取材,搞张返程票。
就说这东西的应用前景香不香?
据悉,双曲线二号火箭由“星际荣耀”(全称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样,也是民营公司。
特斯拉电车曾经也很牛,但是在比亚迪和华为的夹击之下,还有那么耀眼吗?
Space X的星链曾经也很神气,但在中国一众卫星公司、一众“卫星星座”的追赶之下,它有的功能,中国也有,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看起来高科技满满,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在北京亦庄40余家航天企业扎堆的火箭街区的猛烈攻势下,相信用不了多久,钢铁侠的神话就会被逐个击破,隐入尘埃。
说起来,北京亦庄的火箭街区也没什么,只是基本覆盖了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卫星应用、型号配套、地面设备、技术应用等相关产业领域而已。
我相信,迟早有一天,这个火箭街区,会凭借新时代努力奋进的“北斗精神”茁壮成长,升级成为“地月街区”,旁边可能还会诞生“火星街区”。
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而且不会太远。
加油吧,骚年!

2023年10月27日,在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注意,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Shanghai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是中国的,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首次发布,是世界范围内首个综合性的全球大学排名。2009年开始,ARWU改由上海软科发布并保留所有权利。

整体而言,美帝在文科方面仍旧占据了较大优势,如经济学、法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金融学、管理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等,此外,还有西医所谓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药学等领域拥有领先优势。
如果剔除文科领域的12门学科,美帝领先世界的所谓30门学科实际只剩下了18门;再剔除所谓的公共卫生、口腔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这四门对高科技而言“无关痛痒”的学科,美帝其实只有14门“科技类”学科全球领先。
而中国领先世界的17门学科,基本都属于科技范畴。
当未来某一天,可萨犹大控制的私人学术评价机构《自然》和《科学》被新的学术机构或组织替代,不知到时自由女神的靓丽光环还能剩下几许萤烛之光?
【题外话】
本人计划将《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约20万字)付梓出版,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留言加微信,然后拉个群,统计下第一次印多少本比较合适(与出版方签订合同后,条件允许,可能预售)。倘若此次顺利,则继续将《海上忧思录》两册、《揭开西方伪史虚惑的面纱》(可能改名)四册付梓刊行。
《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作品简介:
中国不只有“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只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误解。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多不胜数的科技发明,涌现出了无数能工巧匠和勇于实践的科学家。
本书引经据典、以翔实论据重点介绍了源自中国的诸多发明创造,包括但不仅限于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留声机、温度计、自行车、计算机、钢琴、全世界第一架具有现代意义的飞机等等。不仅如此,就连扑克牌、大富翁等游戏都是源自中国的发明。
怎么样?是不是很惊讶?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华夏先辈,如甘德、石申、唐顺之、朱载堉、黄裳、黄嘉略等等,详细介绍了他们对于天文历法、物理、音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中国不仅是文明古国,更是自古以来就学以致用,一直走技术路线的“科技强国”。这可能与我们近代百年落后后形成的“闭关锁国”的落后形象是大相径庭的。
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的介绍,能让大家重新认识华夏文化与科技的伟大。
星火相继,敢于梦想
- 希望通过《昆羽继圣》四部曲梳理的华夏历史文化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认识,以抵御外来糟粕的侵扰(上古至宋代)【微信读书、当当、掌阅(华为手机阅读)、起点、知乎、QQ阅读】;
- 希望通过《明朝这些事:被抹去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西史辨伪系列破除迷云,唤醒更多的人,认清这个世界近代三四百年的历史(明代至清末);
- 希望通过科幻小说《灵能4996》六部曲在现实的科技基础上铭记近代屈辱历史,向科幻高地进发,展望未来,塑造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崭新形象,打造中国人宏大的科幻宇宙,让更多的人看到文化与科技引领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人类之路(当下至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