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回答

「上汽确认与奥迪共同研发电动车平台」后,未来有哪些想象空间?

宋师傅
21个点赞 👍

前两天刚回答过相关问题,当时的新闻还停留在双方洽谈阶段,想不到这么快就官宣了。

上汽在新能源这块的技术功底一直以来都比较扎实,智己的IO原点平台也很有竞争力。

再叠加双方过往的合资关系,综合看智己对奥迪来说的确是很不错的技术来源。

但我还是那个观点,此举对奥迪后患颇大,奥迪是不得不饮鸩止渴。

继日系之后,德系巨头也向自身新能源建设相对落后的现实低头了。


站在奥迪立场上,选择向中国车企购买电动平台是极不情愿的。

在这方面,业内的负面案例已经摆在台前:

广汽三菱的祺智EV就是换标GE3,连壳都没咋动,销量却相当惨淡;

丰田的BZ3X大量采用比亚迪技术,市场表现也是乏善可陈。

采购中国车企的平台和技术,不仅没有帮助自身实现销量突破,反而无形中为中国车企做了技术背书。

道理其实很简单,比亚迪技术若是没有优势,你丰田何必要买呢?

套用《邪不压正》的名台词就是:

丰田验证码到底是不是烂车,我TM用你告诉我吗?
传说归传说,这是皇军的官方认证。

“皇军”官方认证的舆论影响力,仅在知乎就有非常鲜明的案例:

2019年比亚迪和丰田合作官宣时,知乎上有丰田员工对比亚迪各种不屑,言辞激烈的表示合作只是为了买电池。

随着时间流逝双方的深度合作浮出水面,丰田员工的言论自然是不攻自破。


眼见着丰田“恶堕”后却没换来钱,奥迪只会更加警惕。

然而即使如此,奥迪也不得不走向合作,很明显是迫不得已:

国内新能源大潮如火如荼,奥迪迫切需要有竞争力的纯电平台,摆脱“油改电”的阴影。

自主研发的SSP平台理论很美好,但量产进度一再推迟,远水不解近渴;

理论上奥迪还有与保时捷与奥迪联合开发的PPE平台可用,但明面上的担心是怕影响保时捷的品牌溢价,暗地里的情况是PPE工程落地和量产同样来不及。

所以说,奥迪买平台实在是被逼的没办法了。


站在上汽立场上,向奥迪出售技术平台的好处很多。

财务上的收益姑且不论,其他方面的潜在收益也是多方面的。

单从技术角度出发,智己正向研发的IO原点平台我认为很能打:

轻量化高载荷全铝底盘,支持800V+SiC,支持高算力芯片,支持四轮转向、空气悬挂等豪华配置;

说实话上汽智己的销量和品牌建设并不是特别成功,但原因我认为跟技术关系并不是很大,锅更甩不到平台上。

如今智己平台向奥迪输出技术,不仅能进一步平摊研发成本,还能在品牌和技术认可度方面收获德系豪华品牌的背书。

当然我也说句可能不太好听的话,不论燃油还是新能源,上汽一直都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功底。

然而上汽既有技术又有合资的稳定收入,自主品牌建设却始终达不到预期,多少有点“抱着金饭碗要饭”的感觉……

我个人曾经对上汽荣威的新能源发展寄予厚望,只是看看上汽又搞出来智己和非凡,供应链层面也是各种折腾,多少也有些无奈。

技术反向输出合资是不错的成就,也是智己发展的机遇,我真心希望上汽在新能源领域能发展的更好。


最后,丰田采用比亚迪平台也好,奥迪选择上汽也罢,我认为都反映了共同的历史趋势: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飞猛进,部分技术领域已经是反向输出合资。

从技术买方到技术卖方,即是国内汽车产业多年奋斗的积累,更关键的是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

我从多年前就看好国内新能源车的产业发展,如今国内车企的的确确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大跨越,我个人是由衷欣慰。

我再次强调已经重复无数次的判断:

新能源车时代很可能重演智能手机产业的历史:美国猛虎和中国群狼联手,共同侵吞欧洲日本把控的市场。

然而,同样面对滚滚而来的历史洪流,不同企业或许将扮演不同的角色。

我当然希望上汽也能占据一席之地,为国内的产业升级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同时我也需要指出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如果上汽不能完成历史交给它的任务,自然会有别的自主品牌代替它完成。

编辑于 2023-07-23 18:04・IP 属地天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现实主义理想者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