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几乎人人都能够来上几句,但是些唐朝的诗人们。在历史上的诗人,谁最后成就最大、功业最高?是你没有听说过的二线诗人,叫做高适,做到了实权的淮南和剑南西川节度使、渤海县侯,可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封侯拜相。而同一时代,风华绝代、明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却报国无门、潦倒坎坷,最高光的时刻也就做了个供奉翰林,郁郁不得志,最后竟然参加了永王之乱。
被赦免后,死在了归途,也就是长安3万里给大家讲的故事,电影片子拍的很不错。不过无论是影视中还是现实,很多人都很纳闷李白和高适的命运为反差么大,或者说唐玄宗为不用李白?里边还真的牵扯到行为经济学的问题。
第一点,李白的性格并不适宜。说起李白,人们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华丽吗?华丽。雄起么,当然雄起。但能写出种句子,也代表着天真烂漫、豪放不羁,不接地气,容易被人忽悠。你说朝廷怎么敢把一省一市的军事、民政交给一个诗人?想法么野,口气么大,谁知道会捅出个篓子来。
李白觉得唐玄宗让他做供奉翰林是大材小用,殊不知,正是玄宗对他的保护。就李白这种能够同时得罪高力士、杨贵妃、杨国忠的情商,后然被忽悠着加入了永王叛军的政治眼光,要真是当了官,不知道要被整死多少回了。
李白的性格,是豁达、狂傲自负、善变冲动的,而他的小迷弟高适,却是坚毅执着、冷静理智的。他俩的结局,是叛乱的幕僚,是平叛的节度使反差之大,性格决定命运。
第二个方面,李白手里面没有被重用的筹码。李白的政治报复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他是要当管仲、申不害这种宰相的,但问题是李隆基凭啥让你当宰相?古代的朝廷高官,无非是各种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罢了,三国时期的袁绍,敢当面斥责大兵在握的董卓,甚至拔剑硬刚,是因为人家袁绍家里面是四世三公,是政府建制派和官僚集团的领袖,但是你李白,一个诗人,只能代表自己,诗歌写到天上去,也只是卷面分加满而已,大题一道也解不出来。
你觉得唐玄宗为什么明知道杨国忠是个废柴,还要让他当宰相?那是利用他外戚的身份和地位,平衡权相李林甫的势力。为什么明知道安禄山靠不住,还让他兼任三镇节度使?那是利用他蕃将的身份,来平衡郭子仪等汉将的军权。说白了,人被重用是因为上级不得不重用他。
李白有必须被重用的理由吗?没有,一点也找不出来。人家为什么要在你的身上浪费政治资源和推荐名额。相反,二线小诗人高适为能够脱颖而出?40岁的时候还穷困潦倒,五年后人家就当了节度使?因为高适很聪明。攒满了筹码,一方面,他爷爷高侃曾是一代名将和安东节度使,另外一方面,高适后来投奔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做到了幕府长书记,是管军政和民政的机要秘书长,相当于四把手。哥舒翰战死之后,高适就成了陇右的代言人。后来的唐肃宗就算再不喜欢高适,也得不断给代表辽宁青海帮势力的高适加官,让他去当淮南节度史,去平定永王之乱。
第三个方面,李白的认知是存在缺陷的。在电影中也好,在现实中也好,李白一生只求机会大战身手,我们看到,他一开始是求卫尉张卿,后来求玉真公主,再后来求杨贵妃,最后病急乱投医,要投奔要造反的永王。
问题是,他永远把机会寄托在别人身上,从来没有想过依靠自己。难道李白就真的没有机会吗?并不是的,他只是不会善加利用吧。如果他要想当大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要么就走豪强的路线,利用自己的老爸是四川首富的地位,把家族生意做强做大,让贸易网络直通中亚吐蕃,蓄积各种人力矿产、财富资源成为地方的豪强。碰到安史战乱,李白家族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去选择政治势力投机站队,就像三国时期的徐州首富麋竺支持刘备,妹妹当皇后,还差公侯之位吗?
要么还可以走清流路线,李白利用自己的名声、财富和影响力,聚拢高适、杜甫这些不得志的王侯后代和低级官僚,变成大V,清流势力的代言人,能够掌握了舆论。朝廷也得让你三分。
在这两种情况下,即便是你的脾气再差,诗写的再烂,皇上捏着鼻子,也得让你当个大官好拉拢一下。然而可惜的是,李白都没有干,没有领会到利益交换和资源交换的本质。蹉跎20年,散金30余万,班底没建成,钱也浪费光了。能怪谁?
李白和高适的反差告诉我们,格局决定事业,选择决定命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要想逆袭生接脱颖而出,绝不仅仅靠你有聪明才智,你有学历背景,你有工作经验,就能hold得住场面。知识不等于智慧,经验也不等于本领,履历更不等于资源。
归根到底,要依托于我们对游戏规则的把握,对自身资源的凝练,对风口趋势的洞察,实现同频共振。
你看高适,有诗云:惆怅孙无事,将来独闭门。说明他自己是关起门来苦苦研究孙子兵法的,世界上真正能让人逆袭和崛起的,到最后,不是家世,不是门第,不是财富,甚至都不是才华,而是真正的智慧。
李白在去世前曾经写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努力了一辈子,却无力再翱翔了,从世俗的角度上说,他是失败的。他一生在从政、出世之间徘徊,上不能报效国家,下没有封妻荫子。
但是从精神的角度上来说,他又是极度成功的。他永远都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和饱满鲜活的生命力,达到了中国文学的高峰,大唐有李白是幸运。他的锦绣在文章中被千古流传,但是李白生逢大唐又是不幸的。他的一生都没有进入中年幸福与不幸。
自由与羁绊、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人生真正幸福的追寻,到700年后才被王阳明的心血统一起来。李白已去,青莲仍在。最后,祝愿各位红尘中的凡人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