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更新
我真不是水军,但我还是要说,这就是真实历史中的李白!没有任何丑化!
长安三万里其中最强调的密码是什么?是门第,大唐盛世最大的隐忧是,门阀垄断了知识,垄断了上升渠道,甚至垄断了人的志向。
李白和高适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电影里强调了很多次,但可惜的人没有人提出来。
那就是门第!
因为你有门第,某地某家的名头,不仅可以让你科举加分(其实唐代的科举是有很多bug的,比如姓名是不封头的,主考官一眼便知是谁的考卷),而且升官发财一路有人保举。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
一个落魄世家和一个富裕寒门的相遇是有合理性的。
但是,世家就是世家,寒门终究还是寒门。
出生就注定李白可能一飞冲天,但很快又会轰然坠地。
这种对立放在今天的视角会觉得不可理喻,甚至觉得李白投靠永王实在太蠢。
但是谁又站在李白的角度想过?
他曾经最得意的时候,在干什么?在皇上面前与西域勇士比武,在写诗博君王一乐,在千金买笑,把眼泪化入酒中。
电影里有过一段这个情节:李白在扬州的朋友,个个如此本事了得,但是出身和门第使声色犬马成为了他们的人生天花板!
不是李白不努力,他努力过了,他青年时代挥金如土,无非就是为了结交高适那样有门第的朋友。
但命运如此多舛,纵使人人仰慕他的才华,他也不过是门阀们笼中的金丝雀而已。
分享权力?
呵呵!
而高适就不同了,他有祖先的荣光,即使门阀的衰败让他起初无人举荐,但只要有了建树,便有人把他的门第抬出来,立即飞黄腾达。
朝堂之上,人人称赞他出生渤海高氏,名将高侃之孙,有资格和我们世家大族共治天下。
即使是身为太监的程公公,也因为是高力士的故吏能被高适高看一眼。
但高适一直都没有高看过李白一眼。
他觉得李白胸无大志,沉迷诗酒,不愿意与这位朋友共情。他对李白的帮助,看起来更像是同情,并不对等。
而李白,却一直当高适是最好的朋友之一。
李白与元丹丘形影不离几十年,写过14首诗,但给高适基本上是见一面写一首,有6首之多,甚至超过杜甫。
而且这些诗基本上都是高适混得很一般时写的。
李白为什么要投靠永王?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
这两者看起来不搭边,但本质原因还是一样的。
大量李白这样的寒门无处投靠,权力富贵与他们无缘,所以一旦环境有变,他们的愤懑终将形成滔天巨浪!
安禄山其实造反时已经50多岁了,本没有多少折腾的动机,但扛不住手下的寒门高士们怂恿,最终还是反了。

长安三万里,不给寒门一个说法,寒门士子自己会找一个说法!
再说哥舒翰和高适,哥舒翰的投降,也不存在美化和丑化。
哥舒翰的忠诚其实毋庸置疑,与电影中的区别是,现实中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电影中似乎是殉节了。
其实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都很好理解。
现实中,唐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唐朝有很多迷惑现象今人无法理解。
比如,很多将领明明仁爱有加,为什么会纵兵胡作非为。
其实募兵制的体制下,兵的意志才是整个军队的唯一走向,兵没有吃的,就会把老帅吃掉,将帅与其说是统帅士兵,还不如说是士兵推举出来的利益代言人。
世家大族爱面子可以殉节,这样可以保家族名声。
你一个寒门有什么资格殉节?就算殉节了,朝堂上又有谁保举你?保举你之后再造一个世家大族跟我们的子孙抢资源么?
那还不如投降了算了,反正这个天下也不是我们寒门的天下!
为什么安禄山一路杀来,大量番将纷纷投降?
因为李隆基任用你们番将,就是要打破所谓出将入相的传统,不想你们功勋起来了跑到朝堂上抢世家大族的位置!
番将造反不是什么民族矛盾,从头到尾就是士族与寒门的阶级矛盾。
那否则为什么安禄山反了,高丽人高仙芝不反?因为高丽文化更接近中原?不是,因为人家本来就是高丽士族出身,他造反了,整个家族就会打入反册,他不敢!
说回高适,他起码有渤海高氏的名头,他没有玻璃天花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也是不会有什么机会。
但是安史之乱起码能给他一个“报效”的机会,而李白他们呢?朝廷到这种时候也没给他们机会!
他们只能投靠各种不靠谱的反叛势力,起码还有一点点与命运较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