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好电影,丑化李白也确实丑化李白。
1、把李白和郭子仪互救的典故转嫁给高适:
《新唐书》:“璘败,(李白)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本来,李白被解救,是一个自己种瓜得豆的故事。被改成了“高适出于友情拜托郭子仪相救,甚至高适为了救李白,让皇帝看出高适跟郭子仪有来往,把高适贬官。”
2、污名化李白在永王帐下效力的性质。
永王是玄宗为了牵制北上的太子,亲封的江陵大都督,而肃宗是在玄宗不知情情况下,由西北藩镇拥护登基的。永王之乱实际上跟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变类似,是皇权内部的争斗。
李白的问题出在政治上的天真愚蠢,看不清形势,以为都是帮皇家办事。而不是电影刻画的,急于求成最终做了叛逆。类似的还有魏征、方孝孺都是政治斗争站错队,但后世史书和文学创造,也不说他们是叛逆。
3、选择性拍摄李白的经历。
李白的高光,是力士脱靴,贵妃研墨。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不是抢了别人家请到的舞女,也不是给许家做了赘婿。
李白,他固然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机会,一展抱负的假道士。但同时,他也是真的敢对权贵、皇帝甚至圣贤说不的真谪仙。
最后我想说,不是说不让你拍挫的,但你不能只捡挫的拍,然后说这就是真实的李白。
编辑于 2023-07-26 08:51・IP 属地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