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人口减少,教师将大量过剩」被热议,真实性如何?如何看待当前教师资源「空编」「缺编」并存现象?

半月谈
28个点赞 👍

为什么教师资源「空编」「缺编」并存现象?

因为「教师」是一种帕累托法则下的职业。「空编」与「缺编」的两种不同老师。

市场经济学角度来说,又两种典型的市场收入模型——

一种是提供“标准品”,比如说“馒头”。

谁家的馒头都差不多,所以大众一般直接买家附近的。每个卖馒头的虽然因为技术和口味可能收入略有差别,但总体相差不大。全市卖馒头卖的最好的,不见得比最差的赚两倍以上的钱。

另一种是提供“非标品”,比如说“相声”。

每个表演者讲的内容相差很多,哪怕一样的本子,郭德纲讲出来就是不一样。主要的能力体现在个人的理解和技法上。全市讲相声最好的人,和最差的人收入可能相差一百倍。

后者的收入模式,我们经常称其为“二八法则”,也就是帕累托法则。

体现为赢家通吃,必须等到最好的那些经营者生产力饱和忙不过来(比如一票难求)时,其他同行消化剩余的市场份额。

帕累托法则:罗马尼亚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提出的一条管理学原理。该法则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

说回到话题上,为什么出生率下降对老师不利?

看似「教师」提供的是一种标品服务,只要上学,最后都是拿到毕业证。

但因为有「高考」这样一种同类竞争型的最终测试存在,所以,实际上教育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永远是一种稀缺产品。

我们经常听说一些名牌大学的老师,各种收入加起来能月入几万元。而乡村学校的老师,有时工资都拿不到。

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试错成本」,就是教育这种事不可能重来,所以大家不敢相信个别老师自我介绍的能力,只能以学校来作为选择的标准,越好的学校,默认里面的老师越好。

所以,当出生率下降的时候。教育行业体现的市场反应并不是题主认为的“整个市场需求下降”。

即:全中国每个学校都招收的学生都少了,那么索性每个班从50人降低到30人,均摊市场份额的空缺,国家教育经费依然给全部学校支付一样的开支,教师收入不受影响,工作还轻松了。

而是会呈现出——

最好市区重点学校依然爆满,因为其是帕累托法则下的头部位置,每个班依然是50人,老师收入依然和过去一样。

而过去那些要等重点学校招生满了,才能分掉其他市场余额生源的学校,则从30人的班变到了10个人一个班,一样的老师、操场、食堂,已经成为了“浪费”的现象。

国家会调整教育经费,合并大量村、乡、县的非重点学校。安排多余老师转岗,减少教育经费开支。很多非重点学校的老师面临转行、失业,大量招不到生的学校会关闭。

这件事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日本已经实际发生。

比如在刚过去的六月,新华网就报道了日本有200多所大学,因为出生人口的下降,进入了名额过剩的状态,可能面临倒闭。

而在更早的报道中,根据统计2002年到2020年的18年期间,日本已经有将近9000所学校永久关闭。这些学校大多是乡村的学校,因为少数出生的孩子都移居到大城市里面去上学。

此前,新闻还报道过一所学校,整个就一个学生,老师反而有五个人。毕业典礼上只有当地的爷爷和奶奶作为观礼。

一个学生的价值,肯定不足以支撑五个老师的教育成本。这背后实际就是教育经费的巨大补贴。但这种补贴肯定不能持续,最后肯定还是要迎来学校的关停和几位老师的失业。

那么,人这么少,日本是不是已经实现“上学自由”了呢?

并不是,实际上,日本的高考竞争比国内还要激烈。

2022年日本的大学升学率也仅为56.5%,比我国的大学录取率(85%)还要低得多。

2022年,中国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1193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14.55万人(未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总录取率为85.04%。

可以看出,日本哪怕因为出生率降低,最终呈现的依然是“帕累托法则”下,高端教育资源爆满,而尾部的乡村普及型教育学校大量关停的趋势。

所以,除非你是「教师」群体里面嘴顶尖的那部分。比如是大学,而且是名牌大学的热门院系老师,那么出生率的降低影响不到你。

而如果仅仅是普通的县、市学校,尤其是小学、初中老师,那么人口的下降很可能直接关系到未来五到十年的饭碗。

关注也说阅读更多有趣的思想。

发布于 2023-07-21 17:14・IP 属地北京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也说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