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人口减少,教师将大量过剩」被热议,真实性如何?如何看待当前教师资源「空编」「缺编」并存现象?

半月谈
60个点赞 👍

半月谈这篇采访问答形式的文章,看似是写给在编教师作稳定人心之用。但全文看下来,给我的感受就是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

一方面,文章传达的意思,是强调教师不会(很快)在总体上大量过剩,这就是所谓“软”的部分。但文章也并不否认教师会在局部过剩或长期空缺。

所谓局部,现阶段当然指的主要是乡镇村一级的学校。由于人口流动和待遇问题,乡镇村学校非常容易出现招生难或缺老师的现象,造成空编。对于这个问题,主要的对策并不是提高待遇招揽教师入编,而是“以数字化手段引入远程教学”和“培养全科教师”。这背后的考量,无非是这些经济相对弱势地区的财力不足以长期负担更多在编教师,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农村地区教师分流转岗这样主动造成“缺”老师的情况。

另一方面,该轮到“硬”的部分了。虽然请神容易送神难,但不得已时也不得不送。现在已经发生在乡镇村一级地区的问题,长期来看不可避免地会蔓延到县一级甚至是一些地市。这时又该怎么办?

类似所有普通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文章同样提到了“小班化”这个方法。不过,我想更关键的内容,是文章假借问答采访形式,所暗示的一些对策,如“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在市域、省域等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员流动”、“创新教师聘任制度和培训制度、健全教师流动政策”以及“创新教师灵活聘用制度,通过“地市调剂”统筹教师编制”等策略。看到“统筹”、“人员流动”和“灵活聘用”这些字眼,为求稳定而汲汲于教师编制的人是否略微感受到了危机感?

其实,教师编制的功能性必然要逐渐弱化,人口形势的转变只是给这个过程加了点催化剂。

在人才匮乏的时代,教师编制为吸引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快速提升教育质量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人口大规模流动与土地财政相继启动之后,地方财力水平和对教师的需求基本上呈现正相关关系,这就必然导致财力弱势地区教师的收入受到较大影响,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财政情况不佳地区首先发生教师欠薪或者欠发绩效传闻的核心原因。这种待遇上的差距在现在越拉越大,最终导致了前几年开始的深圳用高薪挖优秀师资(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发声,要求沿海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挖优秀师资)、招聘名校研究生作为教师而不少地方教师拖薪欠薪问题频繁发生这样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也正是这种收入差距呈现倍数型扩大的现象,导致教师编制的功能性大打折扣。

一方面,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观的收入使得教职工作稳定性的优先级下降,同时前赴后继的人才队伍也使地方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制定更高的准入与考核标准;

另一方面,在经济弱势地区,地方财力不佳导致实际收入水平不容乐观,拖薪欠薪与失去生源的双重压力也使得教师编制稳定的功能成疑,更何况政策的方向依然是积极甩掉包袱,通过转岗、停招来缩减这些地区的教师数量。

半月谈这篇文章提到,要“提高教师资源供给标准、弹性和适应性”,何为“提高供给标准”?何为“弹性和适应性”?这些词,实际上与“人才红利”“灵活就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用褒义词或中性词描述并不那么美好的进程。

按照22岁大学毕业、65岁退休来算,人的职业生涯有40多年之久。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仅以不变的认知去看待,却一心想着一劳永逸,恐怕很难如愿。

发布于 2023-07-20 21:10・IP 属地天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古都闲云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