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各种无意识的父权制(并不总是与性别绑定,电影中也点明了这一点)意识形态的呈现非常准确,比如某个肯给某个芭比介绍《教父》为什么必看的场景绝对典中典,在电影院里笑死[捂脸]。
那句被很多人引用的台词确实把父权制内在矛盾呈现出来了。

需要指出,《芭比》开场对《2001太空漫游》开场的戏仿绝不是仅仅为了搞笑或者表达迷影情结。《芭比》的对库布里克的解构显然有和库布里克科幻杰作对话的意图。

和《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自我意识和理性由那个绝对他异的黑石激发不同,《芭比》中自我意识是在关于自身的否定性瞬间出现(即主角芭比想到死亡的时刻):包括之后芭比世界其他芭比在被肯洗脑后的重新觉醒也是在听现实世界母亲为她们介绍了她们尊崇的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意识形态内在张力后才有了真正的自我意识。
对我而言最高光时刻是那个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芭比在觉醒后说她想起自己是作家,想起扎克施耐德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这句台词细想一下几乎把批判和讽刺的炮火指向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体系里所有相关方:资方(为了赚钱他们可以拍打自己脸的电影)、粉圈(无脑护主毫无自己的电影审美判断)、打着“艺术表达”旗号行割韭菜之实不断自我炒作的饭圈导演、评奖-评价机制(一个喜欢渣导作品的芭比能拿“诺贝尔文学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业电影的生产机制乃至《芭比》这部作品自身。
电影里包含大量的自反(self- reflexive)元素(打破第四堵墙的旁白、角色台词、突然被引入的现实元素如BBC《傲慢与偏见》等等),不断引导观众反思自身的种种预设的不稳定性: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无意识父权行为模式、zzzq式伪女权。把女性主义平权在思辨和理论层面的推进放到了流行文化作品中,至少不像某些电影停留在“渣男害女”这种极度幼稚的二元对立阶段。
但对我个人而言《芭比》和格导《小妇人》《鸟小姐》类似,快要绝杀的时候总感觉差了口气。一方面我对她拍摄《芭比》背后所参考理论和电影作品有所了解,所以电影故事在思辨上的惊喜感对我而言没那么突出。另一方面我感觉她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还是没有深入下去:比如电影中现实世界母女一开始的紧张关系在我看来是电影最该展开的部分,可以把芭比所引发的自我分裂、自我他异化主题作进一步探索。“我们”内部的冲突如何处理(比如女性内部的阶级差异、母女代际差异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平权革命后第二天肯和芭比的相处等等),《芭比》都没有作太多呈现。对这个问题格导以一种很讨巧的部分糊弄过去了,有些遗憾。

不过最后现实母女一家给芭芭拉送行的那一段还是稍稍给电影注入一点实在界的力量:就在一系列镜头和剪辑的铺垫让观众以为芭芭拉要在现实世界实现自我的时候,格导用台词告诉观众,她是去看妇科医生。芭比和《芭比》在这个瞬间获得了真实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