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古埃及两河流域巴比伦印度迦太基等等为何没有类似诸子百家或者希腊哲学家一样多的文化名人和巨著?

青青野草
142个点赞 👍

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并不是没有留下名字的文化名人。

但是为什么大家不了解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化名人呢,原因可能有两点——

1.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无论兴起还是衰亡都太早了。

距今大约5000-4000年前,埃及和两河流域就兴起了强大的帝国,可以说,这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批强国。但是从距今2800年开始,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本土帝国先后被外来的次世代帝国取代。

先来看埃及,距今约2800年前,来自南方的努比亚人北上,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亚人的文化非常埃及化,但毕竟是由肤色不同的异族建立的王朝。二十五王朝末期,中东的亚述帝国入侵埃及,一度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之后的第二十六王朝一度借助希腊人的力量驱逐了异族,这是古埃及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本土王朝。之后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异族王朝先后统治埃及,埃及的本土文明也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合、衰亡。

再来看两河流域,距今约2700年,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崛起,和新巴比伦一起灭亡了亚述帝国。米底后来被居鲁士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取代,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普世帝国——波斯,此后直到阿拉伯帝国崛起,除了数百年的希腊化时代以外,两河流域一直处于伊朗高原强国的统治之下。伊朗文明其实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两河流域的成果,而且在伊朗人统治时期,两河流域也一直都是帝国最繁荣的地区,不过既然统治者是伊朗人,两河流域本土的存在感就显得不强了。

恰好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陷入异族统治之时,世界历史进入了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随着文化和技术的发展,欧亚大陆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中国诸子百家、希腊哲学家,当然还有印度的教主们。

那么我们回想一下,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兴盛的时代,也就是距今2800年之前,中国、希腊、印度诞生过哪些著名的文化名人呢?其实也不多吧。虽然我们可以列举出周公、荷马这些人物,但他们的事迹都掺杂着浓厚的传说色彩,类似的人物,在埃及和两河流域自然也是存在的。

伊姆霍特普

比如古埃及的伊姆霍特普(Imhotep),他生活在距今4700多年前古埃及第三王朝时期,是左塞尔王统治时期的大臣兼高级祭司。传说最早的金字塔——左塞尔王的阶梯金字塔,就是由伊姆霍特普设计的。伊姆霍特普可能是埃及最早的Sebayt(教导文书)作者,他在死后逐渐被神化,被埃及人视为医药和治愈之神,以及书吏的守护神,可能就和中国某些地区的人们对诸葛亮、关羽的崇拜那样。

古埃及的学者基本都是祭司,维基上有列表,列出了一些古埃及的祭司——

en.wikipedia.org/wiki/C

Amenhotep雕像

这些祭司中,比较著名的还有Hapu之子Amenhotep,生活在距今约3400年的第十八王朝时期。他负责了当时的多个建筑项目,据说还擅长医疗,死后和伊姆霍特普一样被人神化。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名人基本也是祭司,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生活在希腊化时代的贝罗苏斯(Berossus)。他是生活在巴比伦城的马尔杜克神祭司,也是天文学家、占星学家和历史学家。贝罗苏斯利用如今已经遗失的历史资料,编写了一部巴比伦历史,据说他发明了一种立方形的日晷,在雅典城还曾有他的雕像。传统上,两河流域的祭司、书吏并不会在文件中留下自己的署名,贝罗苏斯是其中少见的例外。

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比较发达,同时代的希腊学者对两河流域的天文学家和占星家们也非常推崇。借助希腊人的记载,我们得以获知一些古代两河流域天文学家的名字,比如生活在波斯时期的Nabu-ri-man-nu,比贝罗苏斯稍晚的Sudines等。

2.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时代的作者,都有署名的习惯。

对于现代人而言,尊重版权,给自己的作品署名似乎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在古代,情况却并非如此。

古巴比伦泥版中关于数学的内容

古代两河流域的作者留下了很多泥版,涉及文学、医疗、天文、数学等各个方面。但在两河流域,当时的书吏并没有在文件上署名的习惯,所以我们几乎对这些文书的作者一无所知。古埃及的情况好一些,我们还是能从莎草文书等文物中,找到一些古埃及祭司、学者的名字。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目前所知最古老的女作家Enheduanna,就来自距今4000多年前的乌尔城邦。

直到几千年后的伊斯兰时代,中东地区对作品署名的态度也并不是很热烈。以著名的波斯细密画为例,最早在作品上签名的是Joneyd Negârgar,他已经是14世纪晚期,也就是明朝初年时的人物了。古代中东的很多文艺创作可能都是一群人共同分工协作的成果,如果这些作品上没有署名,我们自然也就不知道到底是哪些大佬创造了这些作品了。

发布于 2023-07-25 10:59・IP 属地上海
ag獭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