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不厌其烦地强调过一个原则: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国市场卖新能源汽车。
但对于现在曝光率比较高的几个品牌乃至大多数玩家来说——
脱离了中国市场就等于没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理论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但是在国内却开启了一轮惨烈价格战的原因。
出不去,走不远,没渠道。
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努力维持自己的份额,基本上到年底就得裁员关门。
我前两天刚看朋友圈一个汽车行业的朋友转发文章:

现阶段,国内汽车行业已经基本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最卷”的阶段。
大面积超时加班、996当放假、生大病被迫离职,都是正常现象。
为什么?
说白了就是中国市场实质上就是趋于饱和了。
现在国内在想方设法复刻08年的家电下乡,努力让老乡们都来买新能源。
但问题在于基建不是一夜能搞起来的,很多企业可等不到三五年后了。
那除了往死里卷,根本没有办法。
对一个从技术和产品力角度,理应是世界第一阵营(或者说国外也只有一家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样的情况合理吗?
当然不。
整个汽车发展史上都很罕见。
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就天然能获得很多利好因素。
上海工厂让造车成本远低于美国本土,所以隔三差五让自媒体高潮的“涨薪”能出现。
更重要的一点是,全球市场是对特斯拉完全开放的。
所以,即便在中国市场少赚一点,但是海外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照样可以让特斯拉盆满钵满。
先发优势获得的充沛现金流和品牌溢价效应,让特斯拉有能力在参与价格战同时,始终可以将营收利润维持在较高水准。
诚然呢,现在新能源汽车出海难度不小,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些明面的限制令跟隐藏的封锁。
但不出去是肯定没办法支撑起整个产业的,那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把大多数人卷死。
而且死的不光是整车,配套产业链也一样。
所以,站在安徽人的角度,当看到我省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出海情况较为理想时……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被称为外贸“新三样”。上半年,安徽机电产品出口1708.8亿元,增长25.7%,占出口总值的68%,较上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家用电器、太阳能电池分别出口459.5亿元、160.6亿元、127.4亿元,分别增长132.3%、2.8%、14%。
或多或少还是觉得比较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