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十几家车企拉上特斯拉,一起签订了一个竞价协议,让我一度怀疑,我们是否在搞真正的市场经济?
特斯拉的车从诞生推向市场起,就一直很畅销,首先,他颠覆了传统的燃油车,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设计制造,以及其定价策略都非常的不一样,因此,受到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追捧。
但因为其新的设计制造理念,也使其一度陷入了产能噩梦,直到上海工厂的成功投产,才使得产能飙升,市场交付增多从而实现了扭亏为盈。
特斯拉在中国工厂的效率,证明了我国的产业工人以及供应链群体是十分强大的,但为什么这些国产造车新势却一直无法盈利呢?
我个人并不是思考派,是因为认识到了差距,就踏踏实实的去追赶,哦,竞价协议算怎么回事儿?

很多人不是工科专业,不知道在制造业,如果能够在产品的质量指标不下降的情况下,不断的降低生产制造成本,那绝对是核心技术。
就拿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台的丰田卡罗拉来说,这个销量可以说是全球A级家用车的标杆典范,
别的车企造不出卡罗拉这样的车吗?非也,
同等质量的,成本没他低,成本跟他一样的,质量没他硬。这就是卡罗拉能够畅销5000万台的核心竞争力。
我并不是特吹,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只是感觉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除了比亚迪,其它的在特斯拉面前没有一个能打的。
昨天我还在一个回答中吐槽理想汽车虽然卖的不错,但它的增程式结构是落后技术,这是事实,很多人非要跟我刚,
我的本意是并非增程式汽车不能买,并且增程式结构简单所以稳定可靠,但是这个技术,顶多值十来万块钱,但现在你想搞个大壳子,配上彩电冰箱大沙发就卖三四十万,就过分了。

关注特斯拉的人都知道,马克思造车的愿景:先造一辆特别牛逼的车,把它卖了,用赚来的钱再造便宜一点的车,把它卖了,用赚来的钱去造更便宜的车,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电动车。这样能够快速扩大电动汽车市场的规模。
特斯拉也一直是这样做的,Model 3从刚进入国内市场时候的35万,到现在23万,就是在执行马斯克最初的愿景。
而我们的很多自主品牌电动车,动不动就卖三四十万?凭啥?我爱国,但你不能拿我当韭菜。那个产品那个技术真的值那个价么?
比亚迪的前plus冠军版998大家都直呼良心,但要知道秦的燃油版之前卖多少钱?凭啥你加了个电池,就多卖我几万块?
国内这一帮造新能源汽车的,要不是我们国内有如此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要不是国家持续的给予补贴,有几个能活的过三年?
最后再说一句,可以不服特斯拉,但是不能不学特斯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