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1个

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如何解读?

大熊猫
2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民营企业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大半边天,有个5678的说法,说是民营经济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经济比重,70%的研发,80%的就业。特别是就业,这是国家稳定的基石,而小微企业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

看起来规模已经够大了?还需要再支持吗?

需要,太需要了,扶持民营经济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情况决定的。

大家知道,发展经济要靠供给和需求共同拉动,需求大于供给,物资短缺会造成通货膨胀。供给大于需求,那就是产能过剩,往往引起通货紧缩。也就是说,你生产的东西要能卖出去才算是创造财富,GDP无论从哪个角度计算,统计的数据都是最后的成交量,你生产的东西如果没有需求,压在库房里不算财富,积压多了还容易把公司拖垮。

而供给和需求其实可以相互影响,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带动新的供给,拉动经济两个方向使劲都可以。咱们国家早先是需求导向,动辄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挂嘴边。后来又把重心转向供给侧,提出供给侧改革,其实都是在尝试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向解决经济增长问题。

现在的经济形式依然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向分析。

咱们先从需求侧说。

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而我们国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消费不足,这个里面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收入分配的问题,国家创造的财富,给大企业企业分配太多。

比如国企,利用政府关系和垄断地位,在融资、营商、资源几个方面都是一路绿灯,挣了盆满钵满。

当然了,有一说一,国企挣得多但是负担的社会责任也大,那点盈余大都通过投资转化成基建什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倒也无可厚非。

不过社会财富是一定的,国企多拿了,个人就拿的少了。

还有那个愁死人的股市,企业基本不分红,利润全留在企业手里。

大家要知道,企业是不消费的,企业留存的财富要不然变成投资,要不然就是出口,个人手里没多少余钱,也就不敢消费了。

早先这么干问题不大,投资和出口都可以拉动经济,经济增长可以掩盖一切问题。

这两年不行了,投资已经接近极限,边际效益递减,出口极度依赖外需,看美国张牙舞爪这个气势,依靠出口也不是个长久之计。所以长期还得看消费,这也是为啥前两年要提内外双循环的原因,内需就是消费嘛。

而要让老百姓消费,就得把财富多向个人倾斜。

发展民营经济,就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大企业看起来规模大,逼格高,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存在。但是,就解决就业来说,小企业才是主力。

咱们国家大企业主要是国企,发展民营经济就是把社会财富从大企业往小企业转移,通过工资发放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有钱了大家才敢消费嘛,能够解决一部分消费不足的问题。

再说供给段,从供给层面上来说,经济发展依靠的是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因素。

前面两个好理解,资本就是投资,多建几个厂房,产出自然就高了。有了厂房还得开动机器生产,这就需要劳动力参与生产,正常情况下,劳动力多,产出就大。

大家能能看出来吧,靠资本和劳动力发展就是粗放型发展,其实就靠堆资源,肯定是有个上限。所有还有个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也就是说同样的资本和劳动力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高,产出就高。

至于到底啥是全要素生产率,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基本就是个大杂烩,大家把除了资本和劳动力以外,能够影响经济的东西都往里面装,比如技术、创新,还有制度,这也是为啥叫“全要素”的原因。

我们国家现在的问题是投资基本到头,劳动力红利也没有了,堆资源这条路走不下去,下阶段肯定得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是前两年频繁提到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创新。

供给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产能过剩,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就那些,大家都盯着使劲卷,可不是产能过剩?

所以要开发新产品,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力消费品,你能抓住下一个风口,自然就能抢占先机。

比如八十年代消费的品的主力是录音机、缝纫机,90年代是电视机、冰箱,2000年以后是电脑,2010年以后又是智能机和汽车,这种供给端的创新就能不断创造需求,推动经济指数级增长。

还有互联网,这东西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是能把各地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能让资源的利用效率成倍增长。比如集市能整合几个村的资源,农贸市场能整合一个县的资源,超级商场能整合一个城市的资源,互联网能整合全国的资源。我们前面说了,供给和需求匹配上才能创造财富,如果一种商业模式能跟他们搭建起桥梁,供给和需求相互促进,整体上也能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我们国家最近十几年的大发展,其实就是搭上了互联网的红利,特别是消费互联网这块,远远走在世界前列,从这个意义上说,咱们算是把互联网玩明白了,比美国这个开山鼻祖玩的还溜。

当然了,也走了些弯路,比如互联网金融就玩的有点过火,好在国家一直在监控,总算没出啥大乱子。此外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还远远落后,这个也得靠阿里腾讯那几个大厂,他们也属于民营经济嘛,也在支持的行列里。

从创新的角度看,无论是工业品创新还是机制创新,大企业都没什么优势,特别是国企,本身就是资源型企业,加上体量大,又是国有资产,领导们肯定是稳字当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让他去创新显然不现实。反倒是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又聚集了一堆爱冒险,有冲劲的创业者,天生就适合搞突破。

其实大家也能看出来,现在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能打的企业,全都是民营企业,这个就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扶持民营经济,从经济发展的需求侧来说,就是解决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把原来聚集在大企业的资金,通过发展民营经济的手段让渡给老百姓,最终是要让消费这架马车跑起来。供给端要靠民营企业搞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供给段推动经济发展。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啥需要扶持民营经济?不是早就市场经济了?大家自由竞争不好吗?

这事你要是问那些民营企业家,估计都是一把辛酸泪。

咱们国家市场化不彻底,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都在,政府在经济生活一直占有重要作用,算是裁判员加半个运动员。

对政府来说,国企是亲儿子,排第一,外企是大金主,排第二,民营企业排第三,老大老二吃剩下的才给民企留点。

当然了,不是绝对啊,各地政策不一样,也跟民企规模有关系,你要是像腾讯阿里那样,能贡献巨额税收,能解决当地就业,被当地政府当亲儿子看待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早先民营企业确实有很多限制,比如汽车制造,这个一直都没给民企开放,结果一汽、上汽、东风他们几个国企互相竞争,你找大众,我找丰田,几乎把中国整个汽车市场拱手让给老外,而且是雨露均沾,美欧日韩这几个大车企一个都没落下,搞出一堆合资品牌,自己就挣了个辛苦钱,反倒是民营企业杀入后搞出点名堂来。

国家后来也看到这一点,陆续民营企业开放了一些牌照,但是整体来说,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还是比较差。

最关键的就是咱们常说的融资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反复提到,银行天生有把钱贷给国企的冲动,给国企利率虽然低点,胜在安全可靠没风险。银行大部分也是国企嘛,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贷款就算收不回来,也算是肉烂在锅里了,一般不会被追责。民企就难了,各种限制不说,就算能借出来,利率也高的惊人。特别是小微企业,基本连银行的门都进不去,现代社会,借不到钱你还开什么公司?

有小伙伴要问了,去债券市场行不行呢?

对不起,发债券也得审核,能通过的往往还是国企和国有政策性银行。小公司连递申请的资格都没有。即使排除千难万险拿到发债资格,因为信用比不上国企,利率翻倍是很正常的,直接把融资成本提高一倍。

如果碰上个搅局的,那就更惨了。

比如城投公司,他们也是债券市场的常客,因为有地方政府背书,所以发债比较任性,收益率给的比市场价高,他们也不怕还不上,天塌下来有政府顶着,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高,很多都是从这儿来的。

其它企业要想竞争那就得拿出更高的利率。相当于城投公司人为抬高了融资价格,问题是人家有护身符,你没有,你咋跟人竞争?

还有地方保护问题,大家都知道鸿茅药酒事件吧,内蒙的警方跨省抓了广东的医生,很明显和当地企业是站在一起。这个也好理解,地方企业能解决就业,能给当地贡献税收,你个医生张张嘴,可能直接把企业打入万劫不复,不收拾你收拾谁?至于消费者的知情权,那不在人家考虑范围内。

这还是个例,比较普遍的是出租汽车市场。爱观察的小伙伴应该能发现,各地的出租车基本用的都是本地产的汽车,北京是现代和北汽,上海是桑塔纳,长春是捷达,这个当然有运费的考虑,但是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了扶植本地企业,要求出租车公司配合。

咱们国家汽车品牌一直没形成几个有竞争力的大厂,就跟地方保护强相关,大家都发展自己的企业,弄出了一堆公司各自为战,反倒是便宜了那些国外品牌。

这也是为啥去年我们提到统一大市场的原因,如果这个壁垒打破,国内企业形成一些兼并和联合,拧成一股绳,将来才好去国际市场打拼。

咱们企业都是窝里横,一到国际上就怂了,因为一盘散沙没少在外面吃亏,比如钢铁、高铁还有稀土,钢铁咱们是大买家,稀土和高铁咱们是大卖家,按理说体量大,在国际市场应该有定价权,就是因为太分散,往往被别人各个击破,把定价权拱手让给别人,白白便宜老外。

这个还只是政策上的偏向,最可怕的是动用司法力量护犊子。比如本地公司跟外地公司有了纠纷,地方司法机构想方设法把案子争取到本地办理,然后使劲偏袒本地公司,这种就属于恶性竞争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个就是内耗。所以最近设置了巡回法庭,以后碰到这种案子,中央政府亲自下场给你们裁决。。

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觉得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还不错。

其实不是,一来好坏只是相对外地企业而言,二来你的企业规模要足够大,人家才保护你。

小公司在北上广深还可以,要在地方,简直了。

上班族可能感受不深,我有个亲戚在地方开饭馆,他纯粹是白手起家,开局就是一块地,从盖楼通水电装修买桌椅板凳,全都亲力亲为。

他说,过程中全是辛酸泪,各种证明、审批、认证,跑的腿都快断了。不光政府机关都是大爷,给他盖楼的施工队也是国企,按理说他是甲方,应该能理直气壮,但谁让人家是国企呢,过年还得拎着礼物给工头送礼,别提多憋屈了。

开业了日子也不好过,工商、水务、公安、消防,三天两头查,全是成本啊。他现在也是负债经营,就是上了船没法下船,按他话说,早知道是这个德行,当初打死他都不开这个饭馆。

这事要站在政府的角度看,倒也正常.国企是自己人肯定不能折腾,而且国企的利润有一部分会回馈政府,有啥事都好说。外企不敢折腾,万一有刺头捅出去那可是国际影响,上级也饶不了你。只有民营企业好欺负,可不就摁住民营企业使劲折磨。你要是个大企业还好,贡献税收多,多少让你三分,如果是规模足够大,能在其它省份开疆拓土,那更是政府官员的座上宾。小企业就惨了,没啥影响力,谁都能欺负,人家动动手指,你就得忙活三天。

还有那种黑心官员,让你先去做个什么认证,其实就是自己家亲戚开的,这就有点像车辆年检,有点小问题只能去指定修理厂,敲两锤子就能过关了。要是车主不开窍,你就是跑倒4s店,折腾一天回来依旧是不过关。

对地方政府来说, 这个是创收的手段,但是对小企业来说,这种都是隐形成本。时间一长,谁还去创业啊。

咱们国家这两年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其实就是改变政府职能,目的是让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改变。

效果也非常不错,行政事务手续肉眼可见的简便了,比如异地办身份证,车辆年检什么的,这方面北上广深还是走在前面了,西部地区还得加油。

还有就是平台经济,前两天不是给蚂蚁、腾讯他们罚了吗,国家的意思,民营企业还是要扶植,但是你们的发展方向是创新,是服务实体经济,不能是垄断和挣快钱。这个我之前说过很多次,不了解的可以看看我以前的两篇文章。

总结一下吧,我国现有的体系和制度是非常有利于国企的,包括大型央企还有城投公司,这个也不是政府有意为之,也是一步一步走到这儿的。

改开刚开始的啥时候,供给端咱们的优势主要是劳动力,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人口红利,需求端主要是靠外需,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外汇盈余,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

09年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减少,需求端转向投资拉动,投资的特点就是短期收益率低,回报周期长,民营企业几乎没有这个能力和动力,所以资金和资源都往国企集中。

现在的情况是基建搞的差不多了,高铁、电力、通信已经干到世界领先,在往前的空间不大,从需求侧来说,下个阶段只能依靠消费。

这个背景下, 需要做一些转变,把财富,或者说储蓄,从国企向民营企业转移,一方面民营企业有足够的活力,可能在供给端找到突破,带来新的增长点。另外一方面,通过民企,特别是小微企业,把储蓄转到老百姓,通过老百姓消费拉动经济。

这事也是个正常发展的过程,确实是一步一步走到这儿的,大家也别埋怨前期国企切走蛋糕的大头。国企有特殊使命,挣得多付出的也多。他们主要负责资源和基础设施,一只手利用垄断资源挣钱,另外一只手搞基建和基础设施,用垄断挣来的超额利润去补贴那些不挣钱的基础设施,打好基础以后,再让民营企业上。本质上还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

而扶持民营企业的主要手段,就是改变营商环境,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从资金,待遇各方面向国企看齐。

这事之前国家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效果一直不太明显,这次能有多大作用也很难说。

关键还是那两点。

第一是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问题。咱们国家主要是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但是现在能通过这些渠道融资的主要是国企和大公司。民营小微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小贷这些非常规影子银行融资,融不到多少钱不说,利率还贵的吓死人,就这一条就逼死多少民营企业。要改变现状,还是要从银行贷款入手,关键是要解决小微企业的信用问题,这也是这次为啥官方说要好好利用信易贷平台的原因。

第二是解决营商环境,这个主要看地方政府的能力和意愿了。首先得解放思想,不能有山头意识,其它省份有实力的企业进来咱得欢迎。这就有点像我国改革开放的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张开怀抱招商引资,有企业进来,自然能带动上下游的供应商,我们当年不就是这么起来的吗?引起桑塔纳生产线的时候,国内几乎没什么零配件生产商,但是产线进来自然会带动零配件的生产,产业不就带动起来了?

本地企业要积极扶持,特别是那种有冲劲,愿意冒险的企业,资金得给够了,别盯着眼前那点蝇头小利,我国现在的经济正好在一个换挡期,基建和土地财政这个档位基本没什么发展空间了,台子搭好,得有人唱戏才行,放手让民营企业去搞,长期看,税收才是政府收入的终极源泉。

发布于 2023-07-21 22:52・IP 属地北京
有鸡大米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