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特征。
5,指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
6,指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7,指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8,指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9,指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民营企业不仅在投资中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就业、创造税收方面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举个例子,这就是平台经济。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外需转内需,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初步构建,平台经济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它一边联结强大的制造业产能,一边联结庞大的消费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中国经济和市场生态。
同时,平台经济催生了物流等行业,与中国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互相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基础设施过剩的风险。
而平台企业所积累的算力、算法、存储、数据,也为中国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再造和数字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可能。

现在民营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缺资金、缺信心、缺底气。
应对缺资金,要短期集中力量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
2020年9月,我国开始实施《确保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这为相关治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这回《意见》进一步,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问题单列。明确提出,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建立拖欠账款定期披露,完善拖欠账款投诉处理和信用监督机制。这将有力推动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营企业缺资金的问题。
应对缺信心,要以政策舆论之稳,营造守护企业家精神宽容氛围。
近年来,为了熨平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国家针对中小企业出台的各类支持政策力度空前。但从客观上看,市场预期和信心似乎并没有实现牢固的筑底修复。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足,影响了市场预期和信心修复的节奏。对此,这回的《意见》中,将“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支持力度”放在重要位置,显示出国家对于安定民营企业信心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应对缺底气,要以法治之力,将平等对待民营企业落于实处。
《意见》指出,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特别提出了,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于在民营权力保障过程中,摆脱行政过度干预模式的决心。
现在舞台已经搭好了,民营经济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