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背景介绍
土木工程作为我国基建工程中从业人数最多、涉及工程版块最广泛的专业,承担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大部分内容。在当下的专业划分中,很多工程类专业都与土木工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等等,许多土木、水利、环境、给排水、城乡规划、建筑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都是混在一起授课。
从学校便是如此划分,进入社会工作后,设计、施工单位中土木工程也是包含着各个专业,就拿行业中靠近上游的设计单位,其从业人员备考的一项含金量很高的勘察设计证书来看,注册土木工程师就包含了岩土、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和道路五个专业。
包括我个人,虽然是水利专业,也考取到了勘察设计证书,但是证书如下图所示,也会冠以土木工程这个大名头。
因此,作为大土木一类的专业学生和从业多年的工程师,借助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行业提出点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请指正。
1、为什么土木现在不行了?
1.1地产败落
土木工程最直接对口的工作就是盖房子,国内以中建集团为首的央企从业人数之多,解决了绝大部分土木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但随着城市化率速度开始下滑,全国房地产行业的热度大大降低,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例如北京目前城市化率已经高达87%,其余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城市化率也开始缓慢增长,房地产建设速度已经极大地减缓甚至停滞。随着人口涌入一线及省会城市,许多二三线甚至县城里的存量房未来也大概率会出现较高的空置率。
地产行业除了恒大为代表的爆雷外,龙头企业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整个行业的趋势。目前来说,建筑设计院裁员情况严重,今年3月份,网络上疯传的北京某建筑国企设计院裁员风盛行,一时间,连国企稳定的世俗印象开始被打破。
直到4月份,我身边一位同事的老公也被北京这边金茂公司裁员,多个月来靠领取失业金过活,截至本文攥稿,仍旧未找到工作。
我的另一个同学,在西安新城地产公司,也是叫苦连连,部门裁员过七成,留下的人工作量加大几倍,薪酬也大幅下滑。
这样的情况,今年以来屡见不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1.2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趋势
随着盘活存量的趋势渐显,各地财政持续收紧,行业所承担的改造类项目占了绝大多数。耗时长、难度大、工作量多、流程繁琐、甲方要求多等等,导致项目进展较慢,回笼资金速度慢,从业者身心俱疲。
现在的项目基本都已经卷到了二三线城市,甚至到了县城、乡镇,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见全国各个地方的大型平台进行激烈的竞标,当地的小型企业的市场空间被压缩到了极致。
大鱼吃虾米,小鱼没得吃,只能饿死。
截至本文,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了8方面31条举措,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
3、收入
土木工程从业者的收入问题近年来是没有增长的,甚至有些下滑。
首先说收入的确定因素是来自市场供求关系,稀缺人才的收入自然会高。据网络查询,我国大概有188所工科院校都设置的有土木工程专业。甚至流传过一个段子,在城市化进展火热的时候,一所大学有土木工程专业才是工科强校。
每年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断涌入市场,中建、中交、中铁、中水、中电建、中能建、中冶等等工程平台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需求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工地上一直流传着“985遍地走,211累成狗”的说法,本科学校进入施工单位后和专业学生除了经典开局所享受到的荣誉感和福利有所区别外,下了工地后,所干的工作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区别。
我记得2015年大学毕业那会儿,我的几个大学同学,他们整个宿舍都被签了中水十四局,去了昆明。当时工资是5500一个月。想想现在进入工地的学生,他们的底薪是多少就能知道这8年来的涨幅。
工地工作长期出差在外,全国到处漂泊,刚毕业的学生遇到效益比较好的项目一年能收入15w,整体看,也还算不错了。当然985和211的学生心里自然会有落差,毕竟转行的同学,工作环境、平常生活、小时工资、未来前景可能都是明显优于自己的。即便不少学生对“三总五项”(三年干到项目总工、五年干到项目经理)心怀憧憬,但践行起来还是任重道远。
设计院的小时工资也是越来越低,刚毕业的学生进入设计院,一年平均10w,对于效益较好的南方地区设计院,会略高于此数,北方地区普遍又低于此数。
虽然工作环境好像比工地强,但是久坐、无数次修改、汇报、长期出差驻场也成为常态,二十四小时待命的感觉也不好受。目前设计院的断层现象极为明显。
对于监理单位和甲方,因为群体相对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人数较少,便不再提及。
二、网络效应
网络一边倒的负面输入,B站大猛子为代表的UP主,知乎各类劝退......
现在95后和00后对网络的使用频率和时长远高于80、90后,我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和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能通过网络接触到不同行业人群的渠道只有贴吧、QQ群了。
而如今,B站、知乎作为年轻人了解网络信息的重要渠道,有太多对土木工程负面信息的输入,当然,有很多本就是正常的工作、生活情况的分享和展示,但却足以让尚未出校的学生望而却步、心生畏惧。
例如B站土木工程代表人物大猛子,作为土木劝退鼻祖级创始人,目前已收获87.6万粉丝,视频播放数达到1.5亿,以及那句经典签名“3000元招不来一名农民工,但是能招来一名大学生。 人人都笑大猛子,人人皆是大猛子。 有的人生来就是牛马,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 。”
此外,还有抖音上之前兴起的“付酥运动”(土木工程从业者付工和酥工的工作、生活分享)也引起较大的反馈,毕竟他们的正常状态,总让刷视频的我们看得心生怜悯,而又无可奈何,最后只能付诸一笑,然后第二天重复如此。
知乎上对土木工程的评价,包括施工单位和设计院的话题更是络绎不绝。
天南地北的从业者们汇聚一处,诉说着各自的不幸。这些铺天盖地、对行业全覆盖、有共鸣的个人表达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也暴露出很多行业的内幕、甚至不堪。
对于设计院群体,本就是一群教育背景相对较好的理想主义的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之下,岂能不变心?
因此,这些年来,随着设计院整合洗牌,部分地区抱团取暖,成立了设计集团,例如成都设计集团、温州设计集团、天津的海河设计集团,试图把当地的建筑、城乡规划、水利、市政、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设计院整合起来,互帮互助;也有四处求收购的,例如被中能建收购的各个地区的电力设计院,被纺织企业收购的甘肃省水利院,被北控水务收购的淮安市水利设计院和南京市政设计院等等;还有更惨的,人数补充不足,年龄完全断层的地方设计院,财务经营状况一塌糊涂,步履维艰、生死未卜。
不得不说,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坏消息都会不胫而走。
包括去年上海某市政院海归博士嘎了所在部门领导脖子,前不久深圳某建筑院总工跳楼等负面消息,都会对从业者和在校学生产生较大心理影响。
三、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行业的状况如此,从业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如此,已经从方方面面渗透进了土木工程学生或从业者的每一处汗毛孔,这些如数家珍的经历,有时只是分享者无可奈何、稀松平淡的日常,但却对在校生造成了极大的不安和焦虑。
链条向上传递,院校的专业排名除了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学生质量、就业情况等等外,还有一项就是从业者反馈。
于是网络出现了按照学生意愿投票的专业排名,即便是清华、同济、东南这类老牌土木名校,凡是土木工程、城乡规划、水利、给排水、景观、建筑等专业都毫无例外地排到了末尾。
而这个从业者反馈所形成的学生报考意愿是那么印象深刻,占据的权重大于以往排名的其他评价因素。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土木专业降低分数线、提前批等等,在广州大学土木专业录取分数线降到400多分之前,早已有同济大学土木专业降低100分招生的旧闻了。
越是名校,这种效应越明显。因为凭借高分可以选择很多其他方向,完全可以避免掉进以土木为代表的“天坑专业”里。
这可难住了这188所曾经靠土木专业吸收这么多学生的工科院校,毕竟头部顶尖学校都让步了,后面的一众跟随者还有什么办法呢。
四、未来如何
土木工程作为我国基建设施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专业,未来肯定不会消失,毕竟即便是盘活存量项目,也还是需要土木来做贡献的,例如当下的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为主的项目,专业技术水平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内卷也会越来越严重。
现在不少院校也试图发展智慧类专业,在传统工科专业前加上“智能”、“智慧”等,想要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来为传统行业赋能,这也算是一个新的方向,逐步靠近科技并搭上科技列车,实现落后产能的转型,未尝不是一个出路。
另外在招生时,普遍通过工程院院士或科学院院士来背书,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来吸引学生。例如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的招生宣传视频,便是由康绍忠院士来介绍学校优势以及科研方向、解决的社会问题等等,对学生们树立一个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不得不承认一点,如果想要奔着高收入去的,那土木为代表的传统工科可能确实不适合。毕竟这类行业挣得就是苦钱、慢钱、累钱、小钱,更多的是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
况且收入受供求关系影响,每个行业也有各自的生命周期,我们从业时间尚浅,尚未完整穿透过一个周期。未来收入增还是减变化因素太多,但至少能维持个中产阶层吧(按照网上划分标准,家庭年收入10-50万属于中产阶层)。
对于如何破局,我觉得难度大。形成文化的东西最难改变,目前已经深入人心,当下经济形势更是让多数人缺乏信心,在浮躁之下,长期坚守信仰是困难的事情。后继无人的趋势想必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谁又知道呢?
社会变化如此复杂,诸多经济学家对未来的预计都频频出错,何况我们?
坚守自己的信仰想必才会心安吧。
2023年7月23日11:05
北京朝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