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回答

说安史之乱河北人不支持安禄山的怎么看待安史旗下汉人士兵将帅居多?

冰雪王
267个点赞 👍

你要非得说安史之乱是中央与河北地区矛盾爆发的结果,尽管这里面很多东西根本站不住脚,但是也还有那么一两成的合理性。可就算这事100%是真的,那也只是河北士族和所谓“寒门”在“阶级固化”的情况下不得不用武力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利益,跟所谓的“河北人民”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一个地方的军人反叛中央,其中有大量的本地人,就可以作为当地“人民”与中央矛盾激化的结果,那么在中晚唐遍地是藩镇的局势之下,是不是说明唐朝各地“人民”都不服中央?

再往后说,民国时期,张作霖麾下的将士大多数都是东北人,那是不是说明“东北人民”就不服中央?

虽然中国一直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但这句话是不能倒过来说的。因为在前现代的生产力条件下,并不存在民族国家时代的“人民”概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地区,前现代文明中,几乎没有什么国家会承认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授予,反而会认为是自己的权力来自神、上天,或者是自己的拼杀。因此,这种权力也可以一代代世袭,直至这个政权被推翻。

在这种生产力条件和政治体系下,国家层面上的“人民”的整体反叛,往往来源于其生存底线被彻底剥夺,而不是什么“阶级固化”。当然,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或者争取自己的利益,都会发动战争。在发动战争之前,这些人则会招兵买马,有些人甚至还会聚拢数万乃至数十万人马,但这能代表什么呢?

比如说西晋八王之乱,各王麾下的士兵,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而八王的封地则有汝南、成都、长沙等,难道说因为这些王麾下有数十万兵,就说成都、长沙“人民”支持司马乂、司马颖反抗中央?

今天的社会物质已经非常丰裕,而且因为现代社会权利观念的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觉得参军就是为了个人权利、群体利益。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前现代历史就是一部匮乏史,当兵好歹还能有口饭吃。

如果说历史不好理解,那就想一想小说。比如《三国演义》里,天下大乱的起因是黄巾起义——按照阶级斗争史观,黄巾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压迫。那么,刘备等人招兵买马的时候,他手下的那些士兵难道都是贵族?不也还是农民吗?

如果说,黄巾起义里的那些农民是农民,刘备手下的那些农民也是农民,那这些农民的区别在哪里?还是说刘备手下的农民没有受过朝廷的欺压和剥削?

同样的,进入大一统时代后,每到王朝末年,镇压起义农民军队的是朝廷军队,而朝廷军队里的主体,也依然还是农民。

古代社会的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里的“得民心”其实很简答,就是保障秩序、丰衣足食就可以了。在中国史书里,一支好的部队入城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百姓。后来,朝廷还设置有安抚使、宣慰使之类的官职,到了明清时期,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干脆就叫“巡抚”。啥叫巡抚?“巡行天下,安抚军民”。说白了,让老百姓听话、别折腾、好好干活,就行了。至于政治权利之类的东西,别特么给我扯淡。

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目标,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古代,只要能做到无战乱、无饥馑,那就可以称为盛世了。

如果非要拿“人民”的选择说事,那么判断一场战争是否是“人民”的意愿的标准很简单——在中国当代历史叙事中,在阶级斗争史观下,如果认为一场战争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诉求,那么这场战争就会被称为“起义”。

所以,虽然是农民打农民,但是黄巾军发起的叫“黄巾起义”,而刘备招募的那些士兵就不是。

而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安史之乱”的名字一直没变过。实际上,在中国历史叙事中,“起义”的标准已经定的很低了,很多时候一些只能被称为“民乱”的战争,因为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农民或者流民,也被叫做了“起义”。在这种情况下,安史之乱依然被冠以“乱”字,足以说明对其的态度。

顺便说一句,中国历史的研究素来讲究微言大义,体现在对战争的命名上,“XX之役”、“XX之战”、“XX之乱”、“XX起义”、“XX之征”等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其中“XX之乱”基本上是评价倒数的那一档,它表示在这场战争中,发起战争的一方没有在制度建设、安抚百姓等方面有任何建树,纯粹就是为了个人或者某个利益团体的目的“乱”了国家和社会——类似的有“八王之乱”、“三藩之乱”等等。

在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安史叛军对河北地区的劫掠是非常大的,这个下面已经有不少答主贴出了史料,我就不唠叨了。如果安史叛军真的是代表“河北人民”的利益,那就真是可笑了。

退一步来讲,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自己都说了起兵的理由,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开的表态上,安禄山在最开始是完全支持唐玄宗的,只是他认为唐玄宗被奸臣蒙蔽,需要自己出手清理。当然,后来安禄山自己称帝了,这个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但从最开始的清君侧到后来的称帝,整个过程中,安禄山给了“河北人民”任何优待吗?

哪怕他能下个免三年河北赋税的诏旨,我都可以算他对得起河北人民。

今天,很多非洲国家依然频频政变,有些过国家甚至能一年政变两三次。每一个新上台的政党或者军政府 ,都在说前一任政府不能代表人民利益,但一个国家年年政变,这“人民的利益”也变得太快了点吧?

当然,我在一开头也说了,如果非要说安史之乱是河北与中央的冲突,那也是河北的“利益集团”与中央“利益集团”的冲突——在现代民族国家和民主政体没有建立的情况下 ,作为国家基础的农民是谈不上政治权利的,而大多数时候,各种战争都是不同的利益集团所发起的,老百姓也苦于天下动乱、民不聊生。同样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生活境遇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战争中得利的,往往是地主豪强、军功集团等等。他们是战争的发起者,也是战争的最主要受益者。

简单点说,李四是食邑万户的公爵,张三起兵清君侧,王五奉张三之命进攻李四,斩杀了李四。事成后,王五因功封为公爵,直接继承了李四的万户食邑——这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那对于那“万户”来说,谁当公爵,对他们而言有什么区别?

现在互联网上的所谓“河北人民支持安禄山”的说法,细究起来,无外乎是揪着安史之乱史料的一鳞半爪穿凿附会,用所谓的“阶级固化”影射当下而已,但是这种影射恰恰暴露了某些人完全无视古代与当下在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层面的巨大差距,纯粹是为了黑而黑。如果说,这种观点能止于“河北世家大族与中央有矛盾”,那么至少还有一两成的合理性,但是为了影射而完全不顾历史,将“河北世家大族”或者“河北寒门”等团体扩大到“河北人民”,就完全没有任何价值——甚至把那一两成的合理性也给擦掉了。

最后,一句话总结,除非你能把“安史之乱”说成是“安史起义”,否则所谓“河北人民支持安禄山”,那就纯属扯淡。

发布于 2023-08-10 10:27・IP 属地北京
Zpuzzle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