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看到团建问题,那么笔者继续反驳这类由
等人散播的谬论。安史之乱是否是”河北士族支持安禄山叛乱“?
今年以来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认为,”河北士族受到关陇集团压迫,因此借助安禄山的力量来反抗唐朝“,这种说法是完全的荒谬论调。
首先,在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关陇集团就已经被打压殆尽,那时唐廷就已经开始大量任用关东士人了。
其次,借用
答主的评论:感觉安禄山等受到河北士族的支持理论应该是一个叫泪痕春雨的公众号最先说的,大约在2020年。后来又被B站两三个有三五十万粉丝的up主宣传。这个说法重要证据就是安禄山手下大将崔乾佑,姓崔,可能是河北崔氏。薛嵩是薛仁贵后人。这个说法问题很大,首先,安禄山他们没有喊出什么恢复河北利益之类的口号,同时唐朝方面不少姓崔的比崔乾佑官职高,如崔无诐,崔光远。两人是河北士族,父亲祖父身居何职都有记载,而崔乾佑没有,说明就算崔乾佑是河北士族,也不是嫡系出身。
安禄山政府的高层,史思明,孙孝哲,严庄,高尚,张通儒,尹子奇,崔乾佑,安守忠,蔡希德,阿史那承庆,安太清,田承嗣,张忠志,薛嵩,向润客,何千年,张守圭的儿子张献城。包括史思明手下的周挚,李怀仙,辛万宝,辛万年。也就严庄(严庄夫人能冒充公主)和史思明皇后的娘家人(《安禄山事迹》记载)家境非常富裕,薛嵩应该也有钱有势,张献诚是安禄山干爹的儿子,野家境优越。张通儒的弟弟张通幽能够拜见颜氏兄弟,求他们给自己家免罪,说明张通儒家应该也有点家底,但是这些人肯定不到河北士族的程度。剩下的高尚家境贫寒,田承嗣低级军官(可能同时也是地痞无赖)出身,别的人记载就不多了。因此,已知出身的人恐怕不能证明河北士族支持安禄山。
我开始看到山东士族百姓支持安禄山史思明说法,感到很奇怪,就查查谁先说的。我查到的,泪痕春雨是最早的。他还有一个言论,唐玄宗逼哥舒翰出关打崔乾佑是因为缺少军粮。这个也不对,要是缺粮史书上直接就把原因写下来了。而且第一年就缺粮后面后面六七年更缺粮了。这样的话,他们就解释不通唐朝政府军怎么收复长安洛阳的了。这些自媒体都是同时认同并宣传这两个言论的。
这些自媒体想借古讽今,开元天宝时期贫富差距大,因此人们要有统战价值才能提升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河北士族受到压迫,所以支持安禄山以提升统战价值,最终很多河北士族出身的人在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当了宰相等高官。这不准确,自媒体提到的博陵和清河的崔家,赵郡李家,范阳卢家都没有支持安禄山,崔无诐战死洛阳,卢杞的父亲在河北抵抗安禄山战死,颜真卿收尸安葬。河北出身的李德裕还是主张消灭半独立藩镇的。此外,还有更加离谱的言论,说安禄山和史思明被儿子杀害,是因为世家大族幕后操作。安禄山和史思明没有满足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河北世家大族除掉了他们。
至于老百姓方面,一般科普的内容说,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差距增大,产生大量流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府兵制变为募兵制,设立节度使。全国都受到巨大的影响,不只在河北,自媒体却说关中压榨河北。安禄山,史思明,高尚,田承嗣他们利用了政策招募并利用这些失去土地的人,同时用祆教笼络少数民族的人,从而扩大自己的实力,实现自己的野心。并不是河北世家大族和百姓与关中对抗,从而支持安禄山。
这些人说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更好。田承嗣,张忠志等人被招安以后,安史之乱结束。虽然河北地区不向中央交税,这个不代表老百姓交的税就少了,因为田承嗣等人需要收税养更多的兵以扩张地盘,防止朝廷围剿。“ 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我认为历任卢龙军帅,魏博田承嗣,成德的王武俊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张忠志生性贪婪以致被田承嗣欺骗,迷信鬼神,服用丹药,杀害有功的将领,很难说他与将士同甘共苦。因此,河朔三镇半独立以后人民生活不一定变得更好。
所以,安禄山等受到河北士族的支持的观点不是很贴切。
另外,从河北宰相数量在安史之乱之后增加,从而得出河北士族支持安禄山以提高统战价值的结论,是不严谨的。河北士族是否支持安禄山需要看安史政权的人事安排,是否有史书记载他们给安禄山提供了各个方面帮助,这两方面都是没有记载的证明河北士族支持安禄山对抗关中,所以这些观点不够准确。既然河北士族没有支持安禄山,所以河北士族宰相数量增加应该有其他原因,而非安史之乱提高了他们的统战价值。
关于安史之乱的兵源来源问题
其次,关于安史之乱的兵源来源问题,同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答主最近写了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章,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那么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
1、河北地区无论守将还是兵源他都是不放心的,他的主力其实是胡兵。
无论是前期蕃将代汉将的准备,还是安禄山的共同语言,安禄山这些年下的最大功夫都在胡兵身上。(禄山谋逆十余年,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胁制之;所得士,释缚给汤沐、衣服,或重译以达,故蕃夷情伪悉得之。禄山通夷语,躬自尉抚,皆释俘囚为战士,故其下乐输死,所战无前)
因为蕃将和胡兵除了他没有别的门路,当兵奴驯养他也轻车熟路,毕竟待遇钱给足就成,安史之乱前期的主力那也都是安禄山的蕃将胡兵。
另外,推荐
答主的回答:实际上安史之乱起兵的真正原因是叛军主力是边境羁糜州的胡人和安禄山自己统属的河北边军精锐: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诸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旧唐书 地理志》

安史叛军对河北百姓的残暴屠杀
事实上窦建德起兵的地区恰恰是被安史叛军屠戮的地区,而窦建德反复攻打却没有打下来的幽州反而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地方。
并且河北地区的百姓才是被安史叛军屠戮和摧残的重大受害者。
这个基本的史实总是被忽视,进而得出更为荒谬的结论。
武德元年(618)十二月,窦建德率兵10万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幽州总管罗艺布老弱之兵于城下以为诱军,令薛万均领精兵百人乘窦军半渡而击,大败窦军,窦未能克城,百余日后还军乐寿(今河北献县)。
根据
答主对史料的总结,安史叛军所经之处,必将城内百姓衣物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精壮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挑在刀槊之上为取乐。
【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资治通鉴》
【思明兵所向,纵其下椎剽,淫夺人妻女,以是士最奋。是时,举河北悉入贼,生人赀产扫地,壮赍负,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新唐书·逆臣传》
【凶威所至,无不荡覆,衣冠士庶归顺于灵武郡者,继于道路,家口亦多避地于江淮。】——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自禄山肇祸,瀛博流离,思明继爨,赵魏堙厄,靡获安居”,“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 归人眼泪残。”
《新唐书·史朝义传》:少选,集诸将曰:“吾与公等事燕,下河北百五十馀城,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公门华胄,为我厮隶,齐姜、宋子,为我扫除。今天降鉴,吾等安所归命?”
史朝义走后,田承嗣召集众将,言道:“我们效力于燕国,先后攻破河北一百五十多座城池,挖坟掘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该何去何从呢?”
史思明部下的兵将是安史叛军中最残暴的队伍,就是喜欢屠城,他每攻陷城池,都杀光老弱男丁,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比如在魏州一战中,史思明军一天就杀掉三万多人,弄得血流成河。
而魏州恰恰是河北地区的重镇。
结果残酷屠戮河北百姓的安史叛军反倒成了某些人口中的“河北百姓的代表”。
我呸!
蛇鼠一窝的叛将
事实上,即使在安史的老巢幽州,在后续也发生了火并事件和屠胡事件,绝非某些人所谓的“跨阶层拥护”。
其实,安禄山和史思明本人,都是被自己的孩子干掉的,而自己的孩子又被其他的叛将干掉,最后的结果是蛇鼠一窝的团伙分崩离析。
还有用什么“高尚严庄田承嗣是河北人”来说事的,难道因为刘华强是衡水人,高启强是广东人,座山雕是东北人,所以就能推出“衡水百姓支持刘华强,广东百姓支持高启强,东北百姓支持座山雕”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实际上,河北地区百姓在抵抗安史叛军里出力是非常多的。
河北百姓对安史叛军的反抗
咱就看看河北山东各郡县在安禄山造反以后的行动吧。
(感谢
答主的总结!)平原郡当时正好是安禄山的地盘,所以刚到平原郡,颜真卿就敏锐地发现,安禄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了。
如果是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吓得立刻辞职回老家避祸,或者是立刻举报安禄山以求立功。
但是颜真卿的良心,以及摆在他面前的《颜氏家训》告诉他,越是危急的时刻,越是不能退:“入帷幄之中,参庙堂之上,不能为主尽规以谋社稷,君子所耻也!”
可由于当时的李隆基已经变成了一个糊涂蛋,谁举报安禄山造反,他就会把谁关进大牢,颜真卿又不能举报安禄山。
所以,他只好和当年的母亲一样,也选择了一个人去承担所有。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表面上装着糊涂,天天与一群文人雅士饮酒作乐,私下里却以防备黄河泛滥为由,募壮丁、广积粮、高筑墙,以随时防备安禄山的反叛(当时黄河流经平原郡)。
755年11月9日安禄山造反之后,由于平原郡不是安禄山主力南下的必经之地,加上这几年的苦心经营,颜真卿很顺利的打破了叛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派人从小路把河北的情况汇报给了李隆基。
随后颜真卿又招募了1万士卒,在平原城的西边举行了盛大的劳军仪式,仪式上他一边泪水直流,一边慷慨激昂地问候了安禄山的十八辈祖宗,并发表了誓死卫国的抵抗宣言,让全军战士感动不已。
很快颜真卿这一感人的举动就传遍了周围各郡,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暐(wěi)、邺郡太守王焘、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等人,全都领军前来归附了他。
赵郡、钜鹿、广平、河间等郡,斩杀了安禄山任命的伪剌史,把他们的脑袋送到了常山。乐安、博陵、上谷等郡,士气高昂打退了叛军的进攻以等待唐军主力的到来。
邪教头目安禄山
至于所谓的“河北百姓祭祀安史二圣”的问题,则更是值得说道说道了。
(感谢百家号博主 路生说史 的内容!)
而若理性分析,即使安禄山在边境“做生意”能赚不少银子,但这显然远不够他起兵造反的费用。因此,搜刮民脂民膏对他来说是一种必然,对百姓能好到哪里去呢?
问题就在这儿出现了——既然如此,安禄山死后为何还要被奉为“圣人”?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只要看看安禄山的身世就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杀安庆绪后即大燕帝位,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而这个“光烈”是很有说法的,它和安禄山出身有关,也可以说是“藏”在安禄山身上的一段秘密。
安禄山是个是非纯种胡人,按《新唐书》的说法,他应该姓康。他的母亲是个巫师,以占卜为业。这个职业应该是不能结婚的,但安禄山的母亲却偏偏想要个儿子,于是,便有了一段让安禄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的经历,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露水夫妻”或者“一夜情”吧。其后,安禄山的母亲祈祷轧荦山(不是山,而是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信奉的“光明之神”。伊朗学专家亨宁指出,禄山,或荦山,为粟特语Rokhshan,是光明的意思。这一观点被大部分学者所支持)。
其后,安禄山被生了下来,母亲给他起了“轧荦山”这个名字,姓康。后来,安禄山的母亲被一个叫安延偃(胡人,安姓是西胡昭武九姓之一)的人娶了,安禄山也逃离了突厥部落,投奔了一个叫安贞节的人。此时,安禄山才十几岁,他不但冒姓为安,还给自己弄了“安禄山”这么个名字。这个“山”也有“轧荦山”的意思。
史书里说,安禄山“及生,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只为一束光为什么就会称其吉祥呢?这是因为过去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崇拜火,也信拜火教(祆教)。而安禄山就打这儿被“神化”了。以后,他便拿这个来忽悠人。历史学家荣新江指出安禄山信仰拜火教。他说:“安禄山自称为‘光明之神’的化身,并亲自主持粟特人聚落中群胡的祆教祭祀活动,使自己成为胡族百姓的宗教领袖。他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团聚辖境内外粟特胡众,利用‘光明之神’的身份来号召民众。大量蕃兵胡将追随安禄山起兵反叛,不能不考虑‘光明之神’感召的精神力量。”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第237页)
这就是说,从安禄山出生时的“吉祥”之光,再到拥有“光明”之意的名字,再到死后的“光烈皇帝”乃至被奉为“圣人”,都是被“假借”来的,也说明拜火教(祆教)在当时的中国北方有一定的影响力。《新唐书》:禄山、思明兴夷奴饿俘,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贼杀其父,事之好还,天道固然。然生民厄会,必假手于人者,故二贼暴兴而亟灭。历史在这里给了安禄山之流一个定论。
而后来给安史立像的是田承嗣,为了招揽安史失败后成为浪人的旧部,在安史起家的幽州,当地人早就屠了一遍高鼻深目的胡人呢。
至于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河北为安史立庙的事,这事的首创者是把四“圣”之一的史朝义忽悠死的田承嗣。而田承嗣的出发点是为了利用安史四人死后的剩余价值,把他们当工具人,跟唐朝廷讨价还价,索要官爵。官爵到手后,田承嗣就拆了自己所立的安史四庙。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相;上令内侍孙知古因奉使讽令毁之。冬,十月,甲辰,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以上来自
答主的回答)其他答主的材料补充
推荐
答主的回答:但在次年782年,唐德宗单独任命康日知为深、赵二州团练使,削弱幽州镇势力。于是一向对唐朝廷恭顺的幽州朱滔谋划联合魏博造反,只不过他忽悠幽州军造反的理由并不是当代网络地摊史学家们想象的所谓的光大河北,对抗关中。而是很直白的说是打算袭击朝廷官军,抢官军的钱财。
但是幽州军的普通将士们对安史之乱时期幽州人遭受的战争苦难,依然记忆深刻。因此拒绝跟随朱滔造反,表示只想维持现状,不愿意跟朝廷做对,并指责朱滔辜负朝廷恩德,没有良心。
滔激其众曰:“士蹀血斗,既下坚城,朝廷乃见夺,奏赏不报。君等疾趋,破马燧军以取赀粮,可乎?“军中不应,三号之,乃曰:”幽人死于南者,骸撑不揜,痛藏心髓,奈何复欲暴骨中野乎?司徒兄弟受国宠,士各蒙官赏,愿安之,不恤其它。”
随后朱滔假传诏书改变行军路线,想去救援魏博田悦,造成既定事实。结果幽州军立刻察觉,发动兵变,逼朱滔回去。
“军大噪曰:“天子令司徒北还,而南救魏,宁有诏邪?”滔惧,走匿传舍。裨将蔡雄好谕士曰:“始天子约取成德,所得州县赐有功者。拔深州者,燕也。本镇常苦无丝纩,冀得深州以佐调率,今顾不得。又天子以帛赐有功士,为马燧掠去,今引而南,非自为也。”军中悔谢,复曰:“虽然,司徒南行违诏书,莫如还。””
这就是地摊史学家们所谓的幽燕对抗关中,一心反唐?
至于某些人臆想的安史不屠城,因此得河北民心,纯粹扯淡。安史集团屠的最多的就是河北地区,当潼关失守,河北反安义军失败,郭子仪等人率领的朔方军也被迫退却后,为了报复河北十余郡之前起义反正帮助官军的行为。安史叛军在河北进行了数次屠城。 “史思明、蔡希德引兵皆至城下……杲卿昼夜拒战,粮尽矢竭;壬戌,城陷。贼纵兵杀万余人” “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既克常山,引兵击诸郡之不从者,所过残灭,于是邺、广平、钜鹿、赵、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等郡复为贼守。十五年六月八曰,郭子仪、李光弼二军东出,败史思明之众于嘉山。思明跣足露发奔于博陵,归顺者十三郡,思明惧焉。潼关失守,二将旋师燕赵之闲,贼复屠之。”
再看看安史集团大将田承嗣等人在叛军集团内部讨论时自己承认的罪行。
“集诸将曰:“吾与公等事燕,下河北百五十馀城,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公门华胄,为我厮隶,齐姜、宋子,为我扫除。”
即便是在安禄山经营已久的老巢幽州,幽州的普通百姓们当时也并不支持安禄山造反,但在安禄山和范阳军面前。幽州普通百姓们的声音被安禄山直接无视。
“蓟县耆寿李克谏禄山,以举兵无名必败。禄山特收人望,使严庄报之曰:「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利主宁邦,正在今曰,何惮之乎?」百姓等议曰:「百年老公未尝见范阳兵马向南者。」人人相与忧惧。既出范阳,遂为长牓以毁国家,兼妄云,累奏不听。”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安史之乱后河朔三镇的读书人依然渴望取得唐朝廷的功名,有学者统计过相关数据,在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一百多年时间里,除了因为战乱阻隔交通之外。河朔三镇的读书人在中晚唐时期,前往长安参加科举从来就没断过。 而且河朔三镇里安禄山昔日老巢幽州镇读书人对去长安考科举之事最积极,安史之乱后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河朔三镇士子里,幽州镇占比达到58%


关于魏博牙兵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魏博牙兵可以不给唐朝交税,对地方有利“。而传播这种观点的人为什么不去查查魏博镇为了养活这群牙兵大爷们,花了多少开销呢?
(以下来自
的文章,感谢!)田承嗣利用境内编户,以近乎扫地为兵的方式将镇内定壮征为兵役,又从这些青壮中拣选了万人作为亲军,即后来大名鼎鼎的魏博牙兵。如此穷兵黩武的方式代价极为高昂,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载的户数来看,元和年间魏博镇所拥有的户数总计不过77498户,其兵户比例达到了恐怖的1:1。
当然,隐户匿籍是割据藩镇的基本操作,但哪怕以隐匿一半人口来估算,其兵户比也在1:2左右。按照常识来讲,古代兵民比例1:50左右已经趋近极限了。因此,即使按照一户8人记载,这些魏博军队中,可能只有魏博牙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常备军,而其他部队,则很有可能是半职业或者非脱产士兵。
即使如此,供养一万牙军及数万非脱产士兵的武器装备以及粮饷,也基本到了魏博镇的财政极限,若非田承嗣不久之后攻占相、卫、洺三州,这样的扩军方式足以压垮魏博镇的财政。
然而,田氏的统治并没有延续下去。最后一任田氏节度使田布因死后,田氏与魏博牙兵的主从关系也就不复存在。田氏对于魏博牙兵几十年骄纵带来的恶果,也开始逐渐显现。“变易主帅,有同儿戏,如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皆为其所立”。
前文提到,魏博镇除了牙兵以外,还有各类魏博军卒数万。按照唐史专家唐国刚先生的推算,唐后期每个士兵的消耗每年折算下来在20贯左右。如果以魏博军7万估计,仅“供军”一项每年就要消耗140万贯。这还不包括当地更加分散的团结兵。
即使如此,尚且因为军赋不济而导致兵变,就更不要提那些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的时期了。为防止因为供军不足引发兵变,魏博节度使和其余各镇一样,只好想尽办法开源,除了田赋外,往往还要增加盐税、酒醋专卖、货物转口税等税源,“违法聚敛……争榷率、征罚以为军资,点募自防”。
在这种情况下,依旧以亲军自居的魏博牙兵自然免不了因为待遇问题与节度使发生龃龉。至于“强贾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之类的事件,那简直太寻常不过了。从史宪诚开始,魏博牙兵“变易主帅,有同儿戏”。
牙兵的结局
此外,对于一些所谓”魏博牙兵能保持自治“的说法,为什么不看看魏博牙兵的结局呢?
有趣的是,李存勖的家乡太原所属的河东军,朱温的家乡宋州所属的宣武军,都是中晚唐时期唐朝廷为了制衡河朔三镇,而设立的中原防遏型藩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的是防止和镇压河朔三镇的扩张和反叛,同时保护东南财赋可以来供给中央。因此河东,宣武二军和河朔三镇之间长期处于非常恶劣的关系。而最后居然真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存勖,宣武节度使朱温敲响了河朔三镇的丧钟。
天祐二年,牙将李公佺叛乱未成,焚毁府舍,大肆剽掠后逃往沧州。忧惧牙兵为乱的罗绍威派人与朱温联系,要借朱温之手除灭魏博牙兵这一心腹之患。第二年,朱温之女也就是罗绍威的儿媳病死,朱温借为爱女发丧送葬的名义派一千精锐前往魏博,准备与罗绍威里应外合。
行事前,罗绍威将牙兵军械库中的弓弦、甲襻(铠甲扣套)一并弄断,无法使用。结果,魏博牙兵空有一身技艺无法施展,八千牙兵连同其家属尽数被杀,史书称“阖营殪之,凡八千家,婴孺无遗。”
而有意思的是,魏博牙兵覆灭的时间,比唐朝终结的时间还要早,可谓是历史的一个黑色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