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一个名词:"眼镜蛇效应"。
相传是在殖民时期的印度,印度本土的毒蛇泛滥,尤其是眼镜蛇特别多,伤人的事情屡见不鲜。想要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要解决眼镜蛇泛滥的问题,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能够找到有效治理眼镜蛇的方法。于是,当时的印度统治者就想到了一个他们认为十分完美的方案:只要抓到眼镜蛇,就可以换取赏金。
他们相信通过奖金激励的方式,就可以调动印度人民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让全民都加入到捕蛇行列中来,眼镜蛇的数量就会大大下降。可惜,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却被残酷的事实打脸。
当时印度民众还真的被勾起了捕蛇的积极性,并且开始花大功夫去捕蛇。捕蛇后,果然换取了赏金,这样的方式成为了一些印度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是在一段时间内,眼镜蛇的数量还真的大幅度地降低。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眼镜蛇越来越少,捕蛇也越来越难,拿到赏金也就越来越难。于是印度民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养眼镜蛇。
毕竟印度统治者也没有办法分清楚眼镜蛇到底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他们是见到眼镜蛇,就给赏金。因此许多印度百姓都加入到了养眼镜蛇的行列当中。结果就是原本泛滥的眼镜蛇明明都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却依然有很多人带着眼镜蛇来换取赏金。
后来印度统治者就越来越觉得事情不太对。他们经过调查,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们只能叫停了赏金的发放。你以为这就完了?
其实一开始印度统治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过他们的控制。由于没有了赏金,所以人们养殖的眼镜蛇就没有用了,于是他们就把这些眼镜蛇都放生了。结果就是,眼镜蛇再次在野外泛滥,不仅如此,这次泛滥的情况要远比之前还要严重。
于是,就有“眼镜蛇效应”这个词,具体就是指针对某问题作出的解决方案,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这个问题恶化。
所以看完这个故事之后,以恶劣的人性来判断事情发展。你能想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