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回答

德国网友吐槽大众 ID.3 德国售价是中国的 2.5 倍,中国网友以当年桑塔纳售价回应,如何看待此事?

每日经济新闻
189个点赞 👍

中国人也怒了,德国3000收入欧一个月,一辆车卖4万欧,中国人3000人民币一个月,卖12万!

德国人一年多就能买ID3,中国人却要3年多才能买!

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产品实力竞争的高低,但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和欧洲在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上的巨大差距。

iD3在欧洲的价格是中国市场的2.5倍。如果说大众在欧洲是暴利,他不可能自毁根基的。没有哪个大企业敢这么干,只能说iD3在欧洲的销售成本至少是中国的两倍!

这其实可以引出另一个相关话题——什么是发达国家?

A国的国民平均收入是B国的3倍,同样量级的消费支出也是B国的3倍,B国被定义为发展中国家,A国是发达国家吗?

分析消费支出时,消费类型图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除去少数富人热衷的奢侈品,一般大众消费中商品消费比重越低,意味着生活越富裕,而服务消费是靠人来实现的,所以这部分消费产生了劳动力成本。发达国家人民消费的典型特征是劳务费用占比高。

iD3的价格从国内的15000欧元变成了欧洲的40000欧元,最大的涨价因素是欧洲的人力成本远超国内。

简单来说,欧洲的东西贵,中国的东西便宜。这使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相比汇率,是物价高收入高更好?还是物价低收入低更好?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东西便宜,人贵。比如很多美粉党特别喜欢宣扬美国的食物有多便宜,商品有多便宜,收入有多高。在过去的六七十年里,欧美发达国家确实实现了物贱人贵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相当富裕,中产阶级大量诞生。

但是当商品便宜的时候,生产商品的人怎么赚钱呢?如果赚不到钱,怎么增加服务消费支出?增加服务消费如果不可能,大部分人的高收入从哪里来?从逻辑上讲,东西便宜,人贵是很难讲得通的。

其实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能让东西便宜,人贵的魔法就是“全球化”。

将商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大量廉价商品,供发达国家公民消费,本国公民主要从事服务业,以高服务业薪酬提供高工资和高消费,创造了发达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所以发达国家的典型特征就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常高,美国公民的服务消费是中国的十倍以上,是否就可以说美国人享受的服务内容比中国人高十倍呢?

美国控制着全球商品的定价权,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辛劳和汗水支撑着美国人民的繁荣富强。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容易持久。一方面,中国的产业崛起正在消除发达国家享受廉价商品的红利;另一方面,服务业的高成本正在掏空欧美中产阶级的财富。

这就导致美国对华贸易战以来,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严重。所以现在的情况就变成了:发达国家东西贵,人也贵,人民生活水平确实是走下坡路的。

当初中国和欧洲的大众、奔驰、宝马价格相差不大,中国市场甚至更贵。德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利润超高,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利润几乎是欧美的十倍!

但在电动车时代,中国产业崛起,德国品牌被打回原形,光环消失,只能靠产品力和价格与中国品牌竞争。这个价格,差不多是欧洲市场的三分之一,但还是没有竞争力。

从汇率来看,中国当然是物贱人贱,但实际消费能力并不比欧美发达国家差多少。但美国那种物贱人贵,恐怕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太多,导致中国人买的东西疯狂涨价;中国人卖的东西,价格也会大幅度降低。

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竞争可能不是中国成为典型的发达国家,而是发达国家被整成发展中国家。

发布于 2023-07-18 22:33・IP 属地河北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阳光空气水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