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个回答

为什么一片好评的《碟中谍 7》国内票房扑街了?

熊猫队长
70个点赞 👍

我们首先要说一个概念——文化折扣。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减低的现象。

任何文化产品都是基于某种文化的,而这种文化体系下诞生的产品,都带着独特的文化属性。这种独特性,其他文化地区的观众难以体会。

也就是说,跨文化区域的文化输出产品,天然就会损失大量的使用体验。观众对于非本土文化的产品,有相当多的东西他体验不到。

举个例子,《流浪地球》,中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东西是在讲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然后立马就能形而上地共情这个主题带来的一系列情感。

而这种体验,其他文化圈的人根本没法获得。对于流浪地球这系列电影,他们的先天观影感受上限就比我们低,只能看视觉奇观看个热闹。

好莱坞电影也是一样,尤其根植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好莱坞电影。如果你对圣经没有什么深刻而感性的认识,那你看诺兰的《星际穿越》也会损失巨大的观影体验,只能看个热闹。

这就导致了,外来文化产品,在与本土文化产品竞争时,先天就处于劣势,竞争不过本土文化产品是正常的。反而像好莱坞这样,压着大多数国家的电影工业,死命倾销是不正常的。

好莱坞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好莱坞背靠北美这个全球最大票仓,在电脑特效技术进步后,通过视觉奇观军备竞赛,对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产生了视觉奇观代差,用视觉奇观击溃了其他国家电影业。

好莱坞向外倾销,从来不是靠什么文化能力,就是靠单纯的视觉奇观。因为视觉奇观大家都看得懂,最没有文化折扣。

正相反,每当好莱坞注重电影文化能力的时候,都是他们海外输出能力最弱的时候。比如诞生了《教父》系列的七十年代,李小龙和成龙的功夫片反而在北美横冲直撞。

就是因为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好莱坞与其他地方的技术代差拉平,要说模型特技、彩色电影和立体声这一套技术大家都会了。好莱坞没有技术代差,立即就显示出颓势,让各国影视业有了一个恢复期。

香港电影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期,一波爆发,孕育出了足以载入影史的武侠和功夫类型片。

香港的武术指导们,在那个大家都没有技术代差的时代,利用人体极限和简陋的拍摄技术,反而在荧幕上制造了当时最具冲击力的视觉奇观。

人体战斗奇观也是一种奇观,这方面香港无出其右者,甚至对好莱坞形成了视觉代差。这使得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不仅稳守本土,而且以弱势文化反向进攻北美,李小龙和成龙直接就嵌进了美国流行文化符号里。

等到九十年代,电脑特效技术成熟,好莱坞再次获得了对其他地区的视觉代差,香港电影就撑不住了。毕竟人体有极限,而特效没有极限,人体再强,视觉冲击力就是拼不过特效。

自从《流浪地球》,尤其是《流浪地球2》上映之后,我们可以说,好莱坞和中国电影的视觉奇观代差就已经没有了。你可以说好莱坞好一点,但你没法说是两个时代的东西。

《流浪地球》带来的视觉奇观建构经验,还进一步外溢到了中国电影其他类型片上。比如喜剧《独行月球》,他给我最大的震惊不是别的,而是这么一部喜剧,他的外太空特效都让我的感觉非常真实,而他主打的都不是特效。

这就产生了一个极重大的脱魅效应,有这么一批“我知道好莱坞剧情不对胃口,甚至稀烂,但就想去看个特效,人家起码有特效”的观众,再也不会无脑选择好莱坞,因为好莱坞不再是视觉奇观爱好者的唯一选择了。

很不幸,这类型的观众,在好莱坞电影的受众群中是巨大的。这个数据不好统计,但我感觉起码有一半。真正的好莱坞影星和影视IP的粉丝并没有那么多,你看漫威DC的IP源头——美漫在国内的受众就知道。

国内多的是好莱坞的特效粉,而非好莱坞的IP粉和文化粉,单拼IP和文化感召力,他能不能拼过日本都难讲。起码日本属于东亚文化圈,他的东西国内人看懂很容易,天然就带着文化亲近感。

这批特效粉一动摇,好莱坞电影的上限就会永久性崩塌。原本某个IP可能有十五亿的上限,他现在拍得再好,最多也就只会到七亿的样子。

阿汤哥《碟中谍7》恰好倒霉,赶上了这个时代,再怎么口碑好,他的天然上限也要比前几部低。再加之暑期档碰到了一票相当能打的国产电影,票房扑街很正常。

再次强调,外来文化产品竞争不过本土文化产品很正常,外国引进片躲着本土大片的档期才是正常现象,符合天然规律。就像除好莱坞以外的所有引进片,都会掐着空档期上映,就怕撞车。

只是好莱坞靠着视觉特效代差,一贯表现不正常罢了,现在是终于回归到正常状态,和其他引进片一样的正常状态而已。

编辑于 2023-07-26 13:29・IP 属地上海
回声箭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