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台湾和欧美是如何解决学区房挤兑的问题?

官人我不要嘛
55个点赞 👍

座標:台灣省台北市。

答案是:沒有解決。

由於從事教培業,所以對台灣學區劃分還算有些基本認知。在 80/90後成長時期,台灣的學區房基本上就是跟著文教區走的,最富裕的中山區/大安區反而學區不怎麼樣。(這個我個人的解釋是,50/60後如果又是從事軍公教行業的家長,當時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採取江蘇浙江的雞娃模式。所以軍公教多的地方學校就好,當然大安區眷村多的區塊學校也是很好的,比如台北的金華國中、中正國中等等—中考後基本上就是程度分校,所以沒有所謂的高中學區房)

等到了00/10後,台灣進入少子化後。各學校開始招生不足,變成小班制。同時,過去學區比較差的小區,市議員/里長也會開始運作申請改劃學區— 既然附近好學校招不滿,那我的里可不可以申請改成共同學區,下次改選時我就可以拿來吹了;比如我滿意外的:台北市中心區的不少里在2010年前後小學國中學區居然很不怎樣,所以里長靠著申請改劃學區拉到不少票。

然而,這對於某些小學根本不受影響,他們還是擠兌。比如台北市的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國中部,該校據稱幾乎是要嬰兒報戶口時就要設籍在學區內,不然排不到。同樣的,某些小學也是近乎如此。所以家長為此通常會採取夫妻戶口登記在不同地的策略—台灣省自用住宅房產稅稅率很低,所以通常報稅時都會申請自用住宅。但是小孩入學又必須跟父母中任一人戶籍設在同地址,所以這時就會出現為了小孩夫妻戶籍不同地,只為了讓小孩就讀於好學校。台灣戶籍遷徙是只要你持最近一年的房產稅繳納證明就可以搬遷,因此也才有前面我所說某些好學校幾乎是嬰兒時期就得設籍。當然一間房屋裡面設籍太多人稅務局也可以合理懷疑持有者是房東要求繳稅,公安機關可以合理懷疑這些人都是幽靈戶口。

隨著少子化,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就是大安區的國小正在全面的地位爬升,而郊區的學校正在快速拉平彼此間的差距。我傾向於少子化後,原先的文教區被打破,過往的優質國中小無法守住原先地位,家長們覺得讀哪間學校都差不多;相對的,大安區等市中心由於房價維持高點,搬遷進來的人都是高社經地位,因此反倒讓學校品質提升 (至於以前住在老破小或者眷村公寓樓的下一代,發現住不起市中心後往外搬搬走了;當然也有的是留一個戶籍將來讓孩子跟自己一樣讀同樣的國小。這個操作我前面有提過 )


所以,以後應該只有頂級學校能維持地位,其餘也都要回歸平凡。

至於歐美,我聽說比佛利山高中(就是電影裡面那個比佛利山 ),只要在該地有房產或者租戶就能就讀—但房價應該是天價。好笑的是在美國所謂的種族平等,每個學校都要有一定數量的少數族裔政策下,他們還要花錢去請洛杉磯其他地方的黑人來讀。比佛利山高中據說在加州排名大約30上下。

发布于 2023-08-16 22:47・IP 属地中国台湾
醉裡挑燈看劍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