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鼠头鸭脖”事件发生以后。
类似的事件不断曝出,反映出对高校食品安全卫生的担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每一个人。
特别是在高校这种人流量巨大的地方,食品安全就更为重要了。
而在这种大型食堂,食品安全的控制难度远远高于咱们自家的厨房,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记得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跟我爹去某高校参加他的函授本科学习。
也是第一次见到了大学食堂,在那里第一次看见煮饭的大锅上赫然放着一个起重滑轮……

一次供应几千人吃饭,还要确保安全卫生,同时还要保证饭菜不能太贵,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久之前就有人说,大学食堂为什么这么难吃?是一个世纪未解之迷。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大学食堂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市场化”模式,粗暴的划分一下,就是两种:学校管和不管,这两种都没有能够在食堂内部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
第一种情况确实为了市场化,引入了企业参与后勤竞争,但实际上,是在学校的约束下,把原有后勤部组成子公司,原先的后勤部领导当总经理。
这种公司,第一种是变成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其实还是学校后勤在管,校方对实体企业存在无限连带责任,能赚钱当然好,亏了也没啥事儿,并没有拉拢学生、努力挣钱的动力。
第二种是新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成为高校集团。像是南京师范大学,承包校内大部分食堂的随园山庄、师豪实业实际都是由学校完全控股的子公司,公开招标的餐饮公司只能屈居东区食堂三楼,做得再好吃,价格是普通快餐窗口的3、4倍,穷大学生也只能望而却步,内部承包的窗口依然不会把它看作威胁。
如果学校完全不管,市场化是完成了,但便宜的食堂也就此终结。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在2001年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全外包试验。学校只留一个档口自己干,其他交给市场。经营的品种多了,服务好了,价格迅速上涨。
当然也有改革比较成功的案例。例如号称全武汉最好吃的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把学校食堂一共劈分了25个餐厅,其中13个餐厅属于特色、风味小型餐厅,说白了,就是校内小饭馆,想吃啥自己点,有专业厨师给你炒,一份地三鲜要价20,是普通快餐窗口的2.5倍,口味当然甩它十条街。
其实,追根到底,出现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最终还是钱的问题。
虽然说《食品安全法》在2015年就开始实施了。
对学校也有明确的要求。
第五十七条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订购,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但在食堂的实际运行中,经济性是不可能绕开的一道坎。
要想菜中不吃出虫子,那就得增加摘菜洗菜的人手。
要想没有鼠头,那就得增加各种灭鼠设备。
当然,吃出BYT这个就有点太过份了。
这些东西都是会增加成本的……
如果食堂饭菜价格不能提高,那企业要想获利,就只能降低成本了。一降成本,菜里就难免会出现几只青虫,饭里也会出现沙子……
所以啊,两难!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补贴。
食堂不以盈利为目的,学校从其它地方搞钱补贴食堂吧。
发布于 2023-07-18 11:41・IP 属地重庆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