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是成功了。接下来就是多次变轨,然后进入月球轨道。我们的“绕落回”流程还记得吧。其实这差不多是标准流程,印度此举,就是绕、落。
印度预计“月船3号”推进舱将在近地点实施5次变轨机动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通过不断变轨,脱离地球轨道,然后减速被月球引力捕获,在火箭推力不足,运力有限的情况下,多次变轨可以降低项目难度。

但是根据美国太空军18SDS轨道数据显示,印度于7月14日发射的“月船3号”进入近地点138公里、远地点36306公里、倾角21.3°的转移轨道上。由于设计轨道是近地点170公里、远地点36500公里,因此此次发射实际入轨在近地点低了约32公里,远地点低了约194公里。
之前我觉得,其实问题不大,接下来就看后面变轨执行的咋样了,如果最后一次变轨飞完,速度不够,就从5次变轨,加一次变成6次呗(那其实也说明,不直火箭差点意思,飞船也差点意思)。燃料多消耗一点就是了。虽然整体寿命会降低一些,但是如果都不能飞到月球,那肯定就彻底失败了。所以还是要看后面执行的如何,看完全部流程,再做进一步评价。
如果题主说这个是真的,那其实燃料应该能到绕月,之后减速降低轨道再变轨的燃料很可能不够用。那样的话,入轨后可能尽量减少变轨。那一开始的着陆点,可能要放弃,能落哪算哪。(如果这一阶段都这样,那我不觉得印度的软着陆质量过硬,本次探月成功率,可能和上次差不多)
上一次2019年7月22日,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9月7日按计划准备在月球实施软着陆,可惜在距离月球表面2.1公里时失联,落月与巡月任务宣告失败,但轨道飞行器运转正常。
一个不到4吨的载荷送到月球已经是印度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器3型(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Mark III)简称GSLV MkⅢ,的运力极限了。所以在更大的印度联合发射器火箭发射成功之前,甚至印度探月基本就只能止步于此,绕落能完成就不错了,回来都没办法。嫦娥四号也是这个吨位,但嫦娥5号返回就8吨了,印度这个火箭根本拉不动。
去年韩国搭猎鹰九的赏月号,是另外一个轨道,花费了134天。它仅携带了128千克的燃料。这些燃料需要用来进行多次变轨,还得支持其长时间的绕月轨道机动。采用这个轨道,以时间来换取低能量的轨道转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日本的白兔号,好像走的也是这个思路,不过好像没绕8字,是个大圈圈。

中国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以及阿波罗飞船在内,许多月球发射任务都采用“一箭直达”的方式:用火箭将探测器直接推送到月球,然后由探测器开启发动机减速,被月球引力捕获,再绕着月球飞行。嫦娥5号就是2020年11月24号发射,28号就进入了环月轨道飞行,总共只用时不到5天。这种地月转移轨道被称为“霍曼轨道”,速度最快,用时最短。
只有各方面的技术都到位了,才能飞出完美的霍曼转移轨道,用最短的时间将探测器送到月球。不行的话,就老老实实像印度或者韩国一样吧。又不是飞不到,慢点就是了。
不过不载人的探测器可以绕啊绕,载人航天风险极高,周期肯定是越短越好,普遍都会选择最短的路径。毕竟燃料哪有宇航员的安全重要!
能完成绕月目前苏美中欧日印以等国,甚至现在你找spacex发射,找不错的卫星制造企业,都能完成。但是软着陆落月,目前只有苏中美完成了。
释放一个可以操控的月球车到月球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的资金于技术都不容小觑。
印度这次能否成功,还是拭目以待吧,对航天感兴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