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有点“敌军已近、自行开火”的感觉。
站在村口老大爷的角度,我觉得这算一种救市路线的微妙转变,
4月数据出来时,就有很多人的想法是推一把,放点水也好撒点币也罢,总之上要救下。
但现在看来,方向可能是“松一点”。
放开更多限制,看看下面到底能买多少,真实的“居住和改善需求”到底有多少,稍微松点的行政管辖到底能刺激多少交易量聚集。
不是说不推了。基建财政在撑基础就业和固定投资,外加三支一扶和国企见习,还有新三样的投资不减,这些都是在推。
不过与此同时,更多“松一点”的政策应该会同步出台,试着看看能不能以下救上。
这个方向也不是不能理解。
上半年M2余额已经增长了21万亿,水已放。然而也就一季度稍热,6月数据转入平淡。
磕了药后,只是微硬一下,身体机理有问题。
具体说:我们眼下并没有类似以前房地产和基建那样的超级抓手,可能中短期内找不到这种一抓就灵一砸就见效的简单路线。
内部原因是各种积弊,例如民企融资歧视、市场监管水平不一、国内市场不统一等等。
钱在房地产和基金这些路径里跑,总体上算顺畅。因为跑通了、跑习惯了,知道钱能传导下去。
但跑别的路,磕磕绊绊,钱传导不下去。因为这些路很少自上往下跑,都是下面自己跑。
这时候就要改革,需要时间。
因此只在兜底的就业和投资增长上继续推,其他刺激方案到现在依然谨慎。既然知道暂时跑不通,放水就没意义,徒增风险。
所以转向放宽限制,包括会放宽一部分户籍限制。看看市场本身被行政压抑的交易量到底有多少,放宽后刺激出来的量能不能弥补一部分改革所需要的时间。
但这种放宽又不能一纸文件全定死,因此放宽的具体决策下放。盲猜省开绿灯、市自主决定踩油门力度,自行开火。
这也算是改革的一种。
倒逼是最真实的推动力,每个持币观望的人都是功臣。
具体到浙江这个政策上,肯定能刺激一部分交易量。
例如宁波这种GDP 1.5万亿的制造业城市,能乘势吸纳一波产业人员落户需求,进而再往公共服务加一波投资,又一轮增长。
不过浙江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72.17%。
虽然纸面上浙江户籍城镇人口只占户籍总人口的53.42%(20年),但浙江民营经济较发达,农村基建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领先。指望靠本省农村户籍人口来进城消化库存,不现实。
所以这个政策的关键点还是外省,可能是附近安徽、河南、江西等地。
省际竞争。以前竞争的是招商和GDP,现在竞争的是人口和人口背后的投资。
我知道很多浙江人抱怨浙江就一所浙大,问题是你站在河南河北考生的角度想想?
既然我的地方财政已经和房价深度绑定,那与其压缩泡沫,不如往泡沫里填人,反向支撑。
房价稳住,苦一苦百姓,骂名外地人来担。
总之,户籍现在成了个有点微妙的玩意。
一方面,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户籍。人为划分公共资源的权限、而且还能继承,总感觉有点“复古”。
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下行倒逼对户籍制度的敲打,很多指望房价回落的本地人会无奈看到外地人反向支撑了泡沫。本地土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公共资源不用户籍分,就用钱分咯,反正户籍也是可以卖的。
公共服务不平衡是这场抢人大战的基础。你之衰落即我之增长,大概是未来某种经济基调。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