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常支持“一次挂号管三天”的措施的。
但必须有限定条件,包括对患者的限定条件,包括对医生的限定条件,包括对医院实际经营情况的限定条件。
一、现状和心声(患者端、各类医生端)
①作为患者:
如果看的病属于不算小的疾病,那医生肯定会开检查。
开检查就完了,
做完检查,医生都找不到了。
我这时候吧,要是到别的普通门诊医生那里看化验单,一进门就看到医生一脸嫌弃,然后叫我挂号去。
这事儿我还也没办法发脾气,
毕竟是我自己生了病,不是医生让我生病的。
而且不重新挂号吧,他确实也没办法连接进电脑看你的病历,也没办法开药或者开住院。
没办法,重新挂号吧。
但这时候,又排了好久队去重新挂号,前台大妈告诉我,挂号早就满了,再也挂不上了。
这就血压很高了。
“我辛辛苦苦来看一次病,结果仅仅换来专家简单看了一眼就给我开了个检查单?”
生气!!
②三甲专家视角:
关我毛事,反正我一周就一两个半天的门诊时间。
除非一次挂号管七天,才能找得到我。
③三甲普通医生视角: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话说得真对。
这是把我们年轻医生当耗材使是吧!
本来普通门诊就天天爆满,我想要准时下班都是问题,
你还给我塞这么多大麻烦!
门诊量增多,那还是次要的,
关键是这帮人不排队啊!
整天病人看到一半,就冲进诊室要我看化验单。
可是普通人眼里“看化验单”绝对不是“看一眼”的事儿,是要结合病史,先推测上一个医生开化验单的目的,还要进行重新问诊,综合全部信息才ok的!
“医生我就问你一句话,这个指标是啥意思?”
“这化验单又没问题,他为什么要给我开这个化验单?”
我血压都要上来了。
这还不够。
这帮院领导还要搞“一次挂号管三天”?
④基层且没病人的医生:
那真是太好了。
本来我们临床的工作量就不足,被领导天天压榨着干那些造假的工作,什么假签约,假宣教,假数据库。
现在搞“一次挂号管三天”,
总算可以让工作量稍微充实一点,
领导给我压造假工作,我也可以有理由推脱了。
躺学党的大福利。
最后:
作为一个医生,一个曾经在大三甲学习过,研究生毕业后在基层新医院工作,并通过自身努力将自己的门诊量做到全院前几的医生——
我是亲身经历过一系列心态的变化的。
在大三甲读研的时候,只觉得门诊病人太多,天天看不完,老师还经常要加号的情况下:每天都是筋疲力尽,希望病人能少说话,多听话;希望病人自己能多一点筛选,少一点试探——每次的言语拉扯,都是对我们时间的浪费。
毕业后,进入一家全新建造的区级规模医院,且完全从0开始,我的挂号量是0,专家的挂号量也是0:见到一个病人就很高兴,终于可以不用白拿医院工资了!病人也不用排队,冲进诊室就可以直接一屁股坐下来看诊。病人不挂号冲进来问问题,也完全没脾气,只要没有门诊插进来,想聊多久聊多久。
那么现在呢,工作了几年,以一个初级医生的身份,将门诊量做到了全院前几,工作量接近饱和。
因为经历过大起大落,所以不会像读研时候那么不耐烦,但看门诊的时候,也会比较在意就诊秩序,那种插队的、白嫖咨询的是一定会请出去的。
也会要求病人去签到机上签到,以机排的顺序来看诊。
(这往往是一些病人预约了比较后面的号,但来得真的很早,他们看得早也是应得的。)
有时候遇到别的医生开化验单,第二天找我来判读的,一般不会拒绝,但会要求他在别的病人看完了再进来找我,要开药就再挂号,别看一半冲进来插队。
这已经是我能做的最大的善意了。
我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能通过病历查询看到同科室前一个医生写的病史。但某些医院的HIS系统是不挂号真的一点信息都没有。
如果我使用的是“注重隐私”的his系统,那我的善意也将被封印,只能让他先去挂号了。
所以,我觉得我党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个设想很棒,
但你不能要求人满为患的医生去被迫发放这种福利,但病人不多的医生,可以用提高服务的方式来留住病人,以支持“分级诊疗”的大方针。
对患者也必须有限制,限制条件是开具过化验单且出结果的时间比较长的。
不然少部分无耻的白嫖怪会动不动就来医生这里报到一趟,造成医生劳动力的不必要剥削。
“一次挂号管三天”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性政策,比如哪些科室/哪些医院比较弱势,就可以试试实施这个规则。
或者说,发展“电子方便门诊”,挂号免费,一些检查项目,可以让患者在电脑上自行打钩选择,但必须自费且没有资格获得医生专业指导。
方便门诊方便的就是自己通透的病人。
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这,才是决策者们有必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