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钱钟书回国的时候,带的东西里最宝贝的就是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做的几箱子读书卡片。
那钱钟书为什么做读书卡片?为什么要把几页书都抄下来,他就不能随身带一台活字印刷机进图书馆吗?
实在不行,他把书借出来,找一家印刷厂,让人用活字印刷再印出来也行嘛。
如果你觉得我这说法是犯傻,那你就知道了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理由——不划算。
有查字符、排版的功夫,都够抄三遍书的了。
即便是在科技大进步的20世纪下半叶,这个问题也依然存在。我的老师当年读研、读博的时候,去过好几次国博,每次去都会复印一堆资料回来。
那他为什么不直接买那些书呢?因为专业内的很多书都很小众,有些只出过一版,印刷量只有几百本,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国博对于借出书的数量有限制,他人在外地,不可能来来回回还书,于是就只能赶紧找书,然后把需要的部分复印出来。
这就是拜复印机所赐,若是回到古代,他也就只能带着一堆纸在那儿抄了。
此外,在古代,出版也是一件大事。在明清时代,无论是雕版还是活字印刷,真正要“出版”一本书,价格都在几十两银子到数百两银子以上。很多读书人实际上并没有这个财力,他们的著作实际上是以“手卷”或者誊写本的形式存在的。那么,对于想看或者复制这些作品的人来说,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也依然是誊抄。
在另一方面,很多人实际上也是低估了抄书的效率、高估了抄书的成本。实际上,即便是用毛笔抄书,一个熟练的抄书人一天也能轻松写到一两万字以上。而很多古籍,整本书下来也就是几万字而已。
《孔乙己》中写到孔乙己时曾说: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也就是说,在晚清时代,抄书实际上是一门不怎么挣钱的营生,否则孔乙己也不至于在走投无路之后才去给人抄书。而鲁迅对抄书的酬劳,也只有“换一碗饭吃”的描述,也能看出来这的确不怎么挣钱。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抄书或者雇人抄书,反而是一种极为省钱的办法。而如果对字是否好看没有要求,找个字写的一般的人来抄书,估计还能更省钱。
说到底,雕版印刷也好,活字印刷也好,解决的都是大规模复制图书的成本和效率问题,而不是复制图书的成本和效率问题。这就如同是,如果你只想给自己做一个小手办,花上几百块找个3D打印工作室做了即可,但如果你想把这个手办上市,虽然手办的价格可能只有几十块,可在这之前,你首先还得给厂家掏个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开模费。
而这个“开模费”,也就是活字印刷的启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