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古代大规模流行,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中国古代缺少如《圣经》一般印量巨大的书籍,使用活字印刷术并不划算
如邹振环在苏精先生的《铸以代刻》代序中所说的:
活字印书至少需要几万字的字范,从技术经济学角度来看,成本过高,对于印刷量不大的书籍,反不如用雕版印刷合算。这也是活字印刷从宋代印本文化形成以来,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取代雕版印刷的原因。
第二种:中国古代恰恰是由于不同的书太少了,导致使用活字印刷术不划算
如艾俊川所说:
我以为,研究传统活字印刷为何未能取代雕版,应重点关注两个综合因素,一是古代知识更新迟缓带来的“藏版”需求,二是活字版的便捷印刷地位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影响。
以往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原因很简单,一说西方活字印刷术,就会想到古腾堡圣经,一说到圣经,就能联想到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印量最大的书籍。但其实古腾堡圣经的印刷量并不大,只有一百多本。
如今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目前留存非常多的清代、民国时期的家谱、族谱,都是采用活字印刷,这种家谱族谱印量都非常小,但是需要经常做一些调整,这个时候使用活字印刷就必每次都重新雕版便宜得多。
再例如,如今流传许多清代的《硃批谕旨》,采用的都是木活字印刷,《硃批谕旨》并不是海量印刷的,而是展示的一种每天更新的“聊天记录”,如果用雕版,一块板子最多可能就印几次就没用了,这个时候使用木活字显然更加划算。
再例如,中国古代最有名的铜活字,当属清代武英殿铜活字,曾印刷出《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印量并不大,但是包含书籍相当多,用雕版太贵,用活字正好。
所以,相比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并不能让书的印量海量增加,只有到了近代,产生了知识大爆炸时,雕版印刷便不能适应飞速增加的图书种类,才有了以铅字印刷为代表的活字印刷大发展。当然,最后也被以石印为代表的影印所代替。
从雕版到活字再到影印,推动力从来都不是印量,而是图书种类,即知识大爆炸的程度。
发布于 2023-08-02 17:42・IP 属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