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的一个刻板印象是:有了毕昇,雕版就靠边站了,以后都是活字的时代了。
实际上,沈括在梦溪笔谈的原文里也说了,毕昇没能推广自己的发明,沈括的族人也只是拿毕昇活字当个稀罕收藏品。一直到清代,活字都只是雕版的补充,因为活字有以下几个问题:
出错的概率大得多,雕版雕好之后再印多少次,只会用久了字口磨损,不会内容出错。
需要大量识文断字并且通晓音韵学的排字工人,这个在科举时代是几乎不可能的。
活字无法做得绝对严丝合缝,所以总会有松动、错位,观感不像雕版那么严整。

雕版印刷的寿命比一般人想象的长得多。一直到上个世纪常见的油印,核心原理仍然跟雕版差不多,区别就是浮雕和透雕:

回到题主的问题,实际上搞混了两个概念:图书的生产和复制。雕版也好活字也好,都是【生产】的手段,而一个书生是不可能雇得起出版商专门给自己开版的,就算放在今天也不可能。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你看到了一本已经绝版的好书,想要,但是原主不肯卖,你会怎么办?不想动手抄的话,你就得找文印社复印。实际上,我就曾经不止一次在某宝买到复印的绝版书,质量好的能凑合着看,质量差的或者是原书重点在图的就只能认倒霉,于是题主的疑问实际上就是:
现在已经有了激光照排技术,为什么还要复印呢?
编辑于 2023-08-03 22:42・IP 属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