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对于字数不多,需求量最大而且长期被需要,基本上不需要换版的书籍,雕版印刷才是成本最低,最便宜的。
因为刻一副雕版,比做活字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印刷起来也更方便,成本更低。
教科书说,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是因为雕版成本更高,雕错一个字就废了,得重雕,导致成本更低的活字取代雕版。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因为雕版是先写上字,再雕,校对好了,就不出错字。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雕刻时用力重了之类导致雕废了。但很难出现。雕石碑都不容易出现,更不要说雕木头了。就算雕错了,雕木头的成本那也远低于做活字。
所以,只要雕版空置率低,肯定是成本远低于活字的。
只有作品的需求量不大,如果刻雕版,会使用时间有限,空闲时间很多,空置浪费严重。才会雕版成本高于活字。
活字的优势是,用来印刷需求量小的。印完了可以再排版印别的,提高使用时长,降低空置浪费率。
所以,如果需要的书籍是主流的需求量很大的,那就雕版。这类雕版书是所有书中成本最低最便宜的。
只有非主流书籍需求量大了,价格更贵也有人买,才会对活字需求量更大。
明清时期,生产力提高,以及科举竞争越来越复杂,对非主流印刷品需求快速增长,才导致活字印刷需求后来居上,超越雕版。
而对于字数越多的作品,则雕版成本越高,活字成本越低。
所以,字数越少,越适合雕版,字数越多,越适合活字。但大部头不是古人所需的主流书籍。
②
穷人买不起书。
主流雕版书价格远低于活字书。
最有钱的人,才会愿意去买昂贵的活字印刷品。
穷一点的,就只买主流雕版品。没有雕版,只有活字版的书籍,就不买了,自己手动抄写。
最穷的,雕版都买不起,只能自己抄写。
活字印刷,拯救的不是穷人。拯救的是相对有钱,买得起非主流昂贵书籍的人。
③
非主流中的非主流,需求量低到活字印刷都不愿意印,那就再怎么有钱都只能手抄了。
④对精美度的要求。
手写是最精美的,雕版其次,活字最难看且缺乏图。
综合以上原因,导致手抄才是历史上书籍的主流,能找到的古籍中,手抄占比51%,其次是雕版。活字印刷书籍是占比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