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个回答

「提前还房贷」排起长队,为何提前还房贷不是想还就还?你目前考虑提前还房贷吗?

36氪
83个点赞 👍

从几个方面尝试理解下这个问题吧

这和东亚的传统文化有关,居民韧性和解决问题的选择非常不同,比如通胀了,是想办法加班卷收入,削减非必要开支,而不是尽快把钱花出去,也不是去寻求增加工资来抚平通胀。高杠杆时,即便出现了资不抵债,只要还有能力,都还是不会选择违约的,哪怕削减开支也会自己去修复资产负债表,即便这会导致合成谬误,一个人削减投资和消费,偿还贷款会导致其他的企业和个人收入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收缩,个人的最优解合成导致宏观的经济活动放缓。

第二个有关的是个人破产制度,我们虽然不断的引进和学习西方的金融工具,包括各类金融创新,结合宏观政策对经济体的干预能力可以说是主要经济体里面最强的,甚至没有之一,企业部门的命脉是国资的,金融部门的主要垄断地位也是国资的,政策的执行力度要厉害的多。但是不得不意识到一些金融工具的引入总是做了“改良”,要么在监管上滞后,比如P2P,要么在权益和风险分配上不均,比如预售制各个参与者的义务,几乎所有风险都在出钱的人身上。

对于凯恩斯主义的宽松货币政策也是如此,一味的刺激居民在资产泡沫已经失控的情况下继续举债,而又不会打上个人破产制度,那么各个既得利益者挖掘居民抗风险能力就非常没有底线,甚至明知道信贷可能会违约,只要你还有资产,总是能想办法让你劳动和拿其他资产来偿还。极致的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带来极高的债务违约风险,包括现在,虽然放水刺激GDP增速效率已经微乎其微了,但代价不会消失,无非是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居民部门谁来背债,政府部门有兜底,企业部门有破产清算,唯独居民部门是无限责任,肯定要为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负责,难道还真的等那句:每个人都是自己财务状况的第一责任人,才醒悟吗?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要自己负责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除了大环境以外,自然还有各自的利益:

1)对于银行来说,存量房贷是最优质的资产,房地产价格远远超过居民承担范围的时候,也在房价开始高涨的时候,银行的潜在客户必然是自上而下的挖掘,一句简单的话就是,如果有能力上车,早就上车了。越往后,房贷优质的信贷越少,风险越大,其实就是从进入知乎依赖一直讲的庞氏信贷,刚好经历了从高涨转向过热,最后开始逐渐引爆的这个过程。当然这是诸多经济体都会遇到,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不也是这个过程么,刚开始都是优质的房贷,越往后次级贷款越多,有没有工作,做点资料就能申请到房贷。

从市场的表现来看,现在的银行不也恨不得把贷款送到稍微还有负债能力的手上么。而且非常反经济规律的出现了,存量的房贷多是优质还款能力的群体,而新增的房贷则疾速的降低门槛,根据预期利润的组成:资金收益-资金成本-违约风险。反而是前面的群体利率高于新增低门槛贷款利率,银行自然不愿意放弃这块肥肉,从而设置各种障碍来守住存量高息贷款。这侧面也反映了之前文章的一个结论,涨价去库存看似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利润,实际上也彻底把整个金融体系捆绑在这个没有刹车的不可控车上。

2)对于贷款人来说,出现了显著的存量和新增房贷的利差,这个利差在未来二三十年甚至可以相差几十万,那么他们会怎么选择呢?一个是增加低息短期贷款,偿还高息的长期贷款,3月的短期贷款数据非常诡异,甚至这半年以来都很诡异,几乎和中长期贷款差异很小了,但消费活动也没好太多,短债置换长债是一个可能。另一个则是有能力的提前偿还贷款,把钱存起来,把投资赎回来,申请提前还贷,自己给自己去杠杆。

银行社卡稳住利润来源和居民自发偿还高息房贷都是各自处于利益最大的话的表现,俗称的用脚投票,但这又有矛盾和拉锯战,总有占优的群体,居民不陪着房地产这个分配工具玩了,你不给降存量房贷大家越是提前还贷,对于银行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一毛赚不到,要么允许存量房贷重新签订贷款协议,协商利率水平。在少赚和没得赚的请款下,央行最近表态:支持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这不是什么施舍,只是银行在没得赚和少赚中选择了后者。

房贷是居民的主要存量贷款,也是居民部门参与货币创造和吃下杠杆转移的重要途径,不管放多少水,没有居民参与,事实上表现的效果要差的多,左脚踩右脚升不了天,下一步就看商业银行如何出台:“支持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的相关政策了。

编辑于 2023-07-17 16:25・IP 属地安徽
王克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