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个回答

为什么2G、3G、4G成功了,5G却烂尾了?

迷青青P
89个点赞 👍

每次出现5G相关问题,回答普遍都是群魔乱舞。

一堆回答嘲讽“无用浪费”、“劳民伤财”、“弯道翻车”,甚至动辄宣称“华为等通信企业绑架国家”。

其实跟风喷5G喷华为甚至喷体制喷国家更容易骗赞,但我始终觉得,在知乎发言还是应该尽可能专业一些。

我尽量用最简单的文字,把大规模建设5G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说清楚,先说结论:

1、为什么要大规模建设?——随着万物互联的一步步深入,既有4G网络并不够用,5G本就是全球公认的技术路线。

2、为什么建5G而不是扩建4G?——5G的提升“下有保底”,因为其同时带来了性能/总流量提升与能效/单位流量成本下降。

3、为什么消费者“感知不强”?——用理论最高速度对比大规模接入的实际速度,用原价套餐对比优惠套餐的春秋笔法。

4、5G能不能带来新业态?——工业端已经逐步铺开,消费端我个人比较看好云游戏。


1、为什么要大规模建设?——随着万物互联的一步步深入,既有4G网络并不够用,5G本就是全球公认的技术路线。

现在喷5G的人,有不少都表示4G够用,4G真的够用吗?

手机、平板、穿戴、AR/VR甚至物联网,越来越多的接入设备,越来越多的流量需求,4G能负担的起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3G理论网速已经不低了,论上限看视频刷抖音完全够,那为何要建设4G?

因为随着接入设备数量和单个设备流量上升,网络会越来越不堪重负,用户体验就会是越来越卡越来越不稳定。

同样的,如果不升级5G,4G肯定是不够用的。


事实上,5G商用之后,全球范围内用户DoU(平均每月上网流量)均出现了大幅提升

以韩国为例,4G流量早在2020年就已达峰,用户快速向5G迁移:

在韩国,C-Band大带宽和Massive MIMO连续覆盖的5G网络,OOKLA测试5G平均下载速率达到492Mbps,吸引4G用户和流量快速向5G迁移,5G平均DOU相对4G翻倍
5G分流比快速增长,19年11月达20%,20年6月达30%,21年2月超过50%。
与之对比,4G流量已于20年7月达到顶峰

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根据信通院2022年的报告:

5G用户消耗的数据流量已超4G用户的2倍以上,带动DoU从5G商用前的8GB提升至15GB。

人口密度较高、5G建设较早的中韩两国,提升比较明显,但全球范围内提升幅度都不小。

所以事实很明显,倘若不发展建设新通信基础设施,既有的网络肯定是不够用的。

而如果要选择升级技术,除了5G有其他的技术路线么?

我看到不止一个回答拿磁悬浮举例,也不想想基本的逻辑对不对。

高铁/磁悬浮可以算相互并行的技术路线,和5G并行的技术是哪个?星链吗?

Space X的星链我也比较看好,但稍微了解下就知道星链根本不可能负担城市大规模的流量需求。

如果不发展5G,难道通信永远停留在4G的水准吗?

包括美国在内,现在有哪个国家彻底放弃5G建设,放弃升级通信网络吗?


2、为什么建5G而不是扩建4G?——5G的提升“下有保底”,因为其同时带来了性能/总流量提升与能效/单位流量成本下降。

上面解释了既有通信网络不够用的情况,那想必接着就有人问:

不发展建设5G,扩建4G基站行不行?

很遗憾,不行,至少对于中大城市来说不划算。

即使不能带来新业态,5G带来的提升也是“下有保底”。

因为5G不仅带来速度提升延迟下降等性能提升,更带来了能效提升和单位流量成本下降。


具体分析的话比较复杂,需要考虑设备能效、站点能效和网络能效多个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5G单一基站的能耗比4G单个基站要高,这确实是事实。

但是5G的升级同时覆盖核心网和传输网,自然也包含总流量的升级。

以每比特信息的能效论,5G相比4G实际上是巨大升级。

比如我在2021年就看到国内一个城市的数据,当时该城市5G渗透率大概是20%多,整体网络能效就已经提升了三倍多。

算下来,5G的网络传输能效能达到4G的十几倍甚至二十倍。

当然先期建设的5G基站肯定是流量最集中、5G优势最明显的区域,进一步铺开后总提升幅度未必如此夸张。

但5G能效胜过4G,这个事实还是很明显的。

哪怕总流量不变,将基站替换为5G也能带来网络功耗明显下降。

中日韩等人口密度较高的东亚国家,5G建设自然更迫切。

即使是相对地广人稀的美国,覆盖多数人口的中大城市,4G长期看也是不够用的,必须要建5G。


3、为什么消费者“感知不强”?——用理论最高速度对比大规模接入的实际速度,用原价套餐对比优惠套餐的春秋笔法

我说这么多,估计有些人还是会说:

你说再多有什么用?为什么我感觉不到5G有啥提升?只看见套餐价格越来越贵了!

每次看到网络上这些言论,我都是哭笑不得。

先说套餐资费吧,我估计大多数关注的主要也是这个。

如果是在前几年,5G套餐的确比较贵,新技术早期成本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只是现在到2023年了,资费便宜的套餐也不算少了,B站就有些UP主专门评测这个:

我自己用的就是5G套餐,也算是眼看着50G、100G、150G的大流量套餐越来越实惠。

更专业的数据也有,华为去年发布的《迈向智能世界》白皮书就写的很清楚:

虽然5G套餐资费比4G套餐资费稍贵,但单GB价格大幅下降,这对于运营商和消费者是双赢局面。
对运营商来说,资费套餐升级带来更高的用户ARPU。手机用户从4G升级至5G后,
资费套餐将平均提高20%~40%,高于3G升级至4G时的0~20%。
对消费者来说,每GB的费用更低,可以使用更多的数据流量。
根据中国和韩国统计,消费者每GB费用降低40%~90%,其中5G中档位套餐(150GB以上)相比4G竞争力最明显。

这个问题下还有拿5G资费跟4G甚至3G比的,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

别说3G了,4G时代大流量套餐普遍是什么价位?

一些人列出的“5G套餐比4G贵很多”的对比,在我看来更多是春秋笔法。

运营商推出的各类套餐覆盖各个价位,性价比高的和性价比相对低的自然也都有。

用4G时代的优惠套餐对比5G时代的原价资费甚至早期资费,结果能不高么?


至于性能这块,看到一堆回答抱怨5G信号差,我就更无语了……

不同场景、不同设备、不同密度,实际信号的体验千差万别,这是最基本的吧?

我也算是混数码圈的,麒麟芯片还在的时候,苹果和华为5G旗舰的信号差距基本是公认的吧?

开放场地和地铁场景,人少的地方和体育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信号能是一回事吗?

国内的信号覆盖环顾全球已经是非常能打了,但如果要追求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信号都很稳,6G/7G/8G也未必做的到吧?

用4G理论最高速度对比大规模接入后的实际速度,这也是春秋笔法。

一边抱怨信号差,一边骂5G劳民伤财,还不考虑全社会接入设备和流量的增长,哪有这么好的事呢???


其实说到这,就不得不说提用户对5G感知不强的另一方面因素了:

大多数人早已习惯日常的基础设施,一般不太会考虑背后产业人的奋斗。

但一些基本的道理,我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接入设备和流量在增长,通信方面的压力更大,但大多数人的体验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好,这终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4、5G能不能带来新业态?——工业端已经逐步铺开,消费端我个人比较看好云游戏

上文已经说了5G的提升“下有保底”,但是否能带动更多新业态实现“上不封顶”,的确有一定争议。

在这方面,我个人更看好工业端和云游戏。

5G在工业领域的作用其实已经不少了,仅就我所知就覆盖矿业、港口、动力电池等多个行业。

之前回答中我曾提到,国内动力电池两大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有借助5G优化构建新型产线。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官网都有简介,甚至连键盘侠经常问的“为什么不用WIFI”都有解释。

今年再看,宁德时代的5G工厂建设仍在持续推进,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

移动正在与华为、大华、宁德时代CATL等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合作,完成全球首个新能源行业5G RedCap商用验证。
宁德时代已建立47家5G+智能工厂,探索多个高价值5G业务场景,围绕5G技术持续创新,以价值带动5G应用升级。

宁德时代的5G+工厂从十几家增长到47家,如果硬要说都是面子工程,我只能说宁德时代有钱烧的……

但即使如此,原回答评论区还是充斥着“样板戏”、“面子工程”、“用WIFI更便宜”等等嘲讽。

我懒得争论太多了,就说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吧:

性能要求达到一定程度的工业级WIFI,成本并不见得很低。

就我个人了解,随着接入设备数量、传输速度、延迟、稳定性等各方面需求逐步上升,部署工业级WIFI的性价比逐渐就打不过基站了。


5G在消费端的应用,我个人比较看好云游戏。

原神已经是全球最赚钱的游戏,《云原神》也被带动。

高峰时仅《云原神》的流水就足以杀入排行榜前列,完全算得上主流应用了。

我自己是原神玩家,因为喜爱折叠屏也买了4G旗舰,对《云原神》4G和5G的体验差距有切身体会。

诚然,云游戏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其中最大的瓶颈我认为是流量成本和付费意愿的权衡。

5G也不能解决云游戏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对降低流量成本和延迟有一定帮助。

话说,每次谈5G和云游戏都不得不提原神,我自己也忍不住在想:这下真成“玩原神玩的”了……


总之,5G的生态建设的确比乐观预期要慢一些。

但就此认为5G技术失败甚至纯粹是骗局,未免太不专业了。

我最后再强调一点:海对岸的美国,5G基站建设也一样在逐步铺开,只是进度相对落后些罢了。

编辑于 2023-07-24 21:36・IP 属地天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现实主义理想者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