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多以前,黑龙江省鸡西市曾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该事件发生于家庭聚餐中,共9人食用了自制的“酸汤子”。
当时共12人聚餐,家里的9位长辈全部食用了自制的酸汤子,3名年轻人因不喜欢酸汤子的口味没有食用。
就在当日,9位食用了酸汤子的长辈陆续出现身体不适。
后全部死亡。
经调查后,黑龙江省卫健委宣布:该事件系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食物中毒。
01
什么细菌,如此凶险?
一碗“酸汤子”,有这么厉害吗?竟然一次就夺走了9人的生命!
有!
让我们从近百年前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说起。
当地有一种风味食品,Bognkrek,是当地居民用椰子发酵所制作的。 这种食物常常引起中毒事件。
1934年 , 荷兰学者Vanveen和Mertens从中毒样品中分离出了引起中毒的病原菌:“椰酵假单胞菌”,并初步鉴定出由该菌产生的两种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黄素。

在遥远的我国东北地区,酵米面食物中毒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原因却一直不明。
直至1978年,我国学者发现,这是由一种细菌所致。
1984年,又有了重大发现,该种细菌就是椰酵假单胞菌,米酵菌酸是其致病的主要毒素。
此后,还陆续发现,变质的银耳中毒,很多也是该细菌所致。
椰酵假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极易污染食品。
而且,一般污染淀粉类食品,如米、面、玉米等。这些都是主食,进食量较大,故摄入的毒素也多,造成的死亡率极高!
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中毒者的肝、脑、肾等脏器会出现损害,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嗜睡、腹痛、呕吐、腹泻、少尿、血尿等,后发展为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这种毒素,医学上尚无有效的解毒手段。
02
哪些食物有风险?
一、自制发酵食物
特别是“酵米面”类食品,就是米面类在自然条件下长时间自发酵食品。
当然,自制的馒头、面包、酸奶,发酵时间一般较短,相对不易发生,不过,也有被其他细菌污染的风险。
二、湿淀粉类食品
据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消费提醒:
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等湿米粉,如未及时冷藏保存或超过保质期,有米酵菌酸中毒的风险。
三、木耳、银耳
1、新鲜的木耳、银耳有可能自身就带有此菌,故最好不要食用。
2、干木耳、银耳如泡发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该细菌污染、繁殖。
03
如何防范
一、冷冻冷藏食物。
椰酵假单胞菌的适宜繁殖温度为22~30摄氏度,在冰箱冷冻冷藏的环境下几乎无法繁殖。
其实,多数细菌,在冷冻冷藏的环境下都难以繁殖。
不过,冷冻冷藏的时间过久,也建议扔掉。
还必须要指出的是,椰酵假单胞菌产生的毒素米酵菌酸是耐热的,一旦该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普通的烹饪加热只能杀灭细菌,却难以破坏该细菌所产生的毒素。
二、对于淀粉类食品,要做到:
1、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制作食品。
2、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
3、最好不食用鲜木耳银耳,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能太久。
三、变质食品,不要吃。
04
尾声
不少亲认为:自制食品=纯天然=好食品?
不对!
工业化的生产,流程有保障,质控有保障,安全性要高得多!
当然,小作坊、伪劣产品,那是另一回事了。
D爸当年上大学的时候,还学习过自制婴儿辅食,什么米糊之类的。
做出来后,老师叫我们尝尝。
看起来还挺不错的,但是,那个难吃的滋味,至今难忘。
所以,这一技术,被时代所无情地淘汰了。
或许,还有一些东西,也该被淘汰!
以后再聊。

参考文献:
[1] 孟昭赫. 酵米面中毒病因的研究———发现一种新的食物中毒菌: 酵米面黄杆菌[J]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0, 2(2): 78.
[2] 赵乃昕.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椰毒假单胞菌[J] . 潍坊医学院学报, 1992, 12(1): 1.
[3] 吉林省卫生防疫站. 1956 ~ 1975 年吉林省臭米面中毒情况介绍 [J] . 臭米面中毒防治, 1980,(1): 20.
[4]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臭米面食物中毒的病因研究[J] . 黑龙江医 药, 1978, 4: 15.
[5] 赵乃昕,王春德,李在连,等.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的毒黄素[J] . 中国公共卫生, 1987, 6(2): 65.
[6] 赵乃昕,马麦生,苗乃法,等. 酵米面假单胞菌与椰毒假单胞菌的比 较研究[J] . 昌潍医学院学报, 1987,(1): 10.
[7] 刘秀梅,陈晓明,胡文娟,等. 变质银耳中毒的病因实验室研究[J] . 卫生研究, 1985, 14(4): 25.
[8] 赵缘法,董华,王洪亚,等. 霉烂变质银耳引起的食物中毒[J]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87, 21: 298.
[10] 李传良,梁会英, 金培珍,等.变质银耳中毒八例临床分析[J] . 卫生研究, 1987, 16(3):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