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号称俄罗斯的良心,写作时是不避讳任何人的;当然,这也得益于赫鲁晓夫时期宽松的政治环境,虽然他把苏联骂的狗血淋漓,但是赫鲁晓夫政府并没有拿他怎么样,还让他作为著名的持不同政见加入了苏联作协。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文艺审查政策重新收紧,苏联作协开始“围剿”索尔仁尼琴,派人和索尔仁尼琴辩经,最后辩不过他,于是他驱逐到了瑞士。
而莫言不一样,莫言的作品大多只反应现象,从不过问黑暗背后的本质,这一点在九十年代就多有批判。当然,莫言从不过问本质也是有原因的,上文所说的苏联文艺政策收紧,那仅仅是赫鲁晓夫时期比较,和南方的地上天国比起来,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是宽松的惊人。

与索尔仁尼琴同一时期,中国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赵树理,农民出身,1937年参加革命,熟悉农村生活,擅长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描述农村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时代变迁,能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在解放前很受欢迎,一度是根据地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造风格被称为“赵树理方向”。
当时与赵树理风格类似的还有西戎、马烽、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一直站在农民立场看待问题,反应农民的愿望和心声,这个文学流派一度非常活跃,被称为“山药蛋派”。但是在建国之后,赵树理等人就不受欢迎了,因为他们依然站在农民的立场看待问题,反应农民的愿望和心声,著名言论有:
地主富农已经不起多大作用,农村困难的根源不在阶级斗争,而在于干部作风问题
政策若不兑现,怎能取信于民?只讲集体利益,不顾及群众个人利益的需要时,一个人的私心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极端地表现出来。
思想教育必须有物质保证,土改后分了土地,老百姓知道勤劳耕作,省吃俭用能发家。土地入了社,一切归集体,个人如果得不到更多的好处,光说某某某是灯塔,有了它就能怎么怎么的,他们是不会相信的。

1959年,赵树理被作协重点批判;
1966年,赵树理被扣上了周扬黑帮的标兵、中下贫农的死敌的帽子,1970年被迫害致死。
考虑到邓拓、老舍、罗广斌、赵树理、傅雷等人的结局,莫言只反应黑暗,不过问本质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历了那个时代,难免会心有余悸。

发布于 2023-07-19 10:57・IP 属地山东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