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说姬发了,我都语无伦次了。
我是研究美学的,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美学。讲道理美的男性躯体我见的太多了,随便去哪个乌托邦的广场正中央树的雕塑,就是那个非常非常完美的身体匀称的男性。
正是因为这些完美男性见的太多,所以我对真人不感兴趣,我还是更喜欢福瑞,所以是个福瑞控。
而且最近影视剧画面的古偶剧小鲜肉太多了,更加引起不了兴趣。
但是费翔老师演的殷寿出场,好的我弯了,别说了,我要当狐狸。什么苏妲己狐狸精,你快走开,他是我的。或者要不狐狸精附身到我的身上,我不再是福瑞控了,我要做福瑞,我要做一心向的纣王的福瑞,就从试舔一下纣王的伤口开始。
当然我肯定是不能给纣王他想要的,但是我能得到我想要的,那就是费翔老师的肉体。
费翔老师什么样子,浑身散发着一种强烈的摇滚风格的荷尔蒙。纣王什么样子,一个“天下共主”怎么可能是荒淫无度呢?


好了,不发病了,收收味儿。
封神榜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而且这个故事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蓝本,所以要在不改变最底层的蓝本情况下,将这个故事进行重塑上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每一部作品,其实它都是对应着某种时代思潮的需求。
哈姆雷特是个名篇,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已经被改了七八十遍了,英国也确实是喜欢,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被不同的演员以不同的感觉描述,我们就能看到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气质以及观众的需求。
回到封神榜也是如此,纣王这个形象,在神话故事中被确立为荒淫无度的反面代表,以至于他的人格深度很难被挖掘出来。
同时由于纣王变成了一种残暴荒淫无度的文化符号,所以想从中挣扎出来,变得更困难了——这几年妲己都挣扎出来了,纣王还是那个刻板印象,这足以说明历史通过塑造情节记忆的强大群体无意识的力量多厉害。
史书中记载的纣王,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纣王有很多历史上的改变,废除杀虐战俘,触碰到奴隶主的利益,削弱贵族的势力,让这些奴隶变成农民。
至于姬昌嘛,可以看看“有亡荒阅令”,简单说就是如果有奴隶的逃亡就进行搜索,搜索之后物归原主,将奴隶重新归到奴隶主贵族的麾下。
当然影视作品记不能完全遵照最开始的神话故事,也不能够彻底复刻历史,所以需要有更加结合创作者独特思想诉求的改变。
这部封神榜中,殷寿的形象实现了两个突破。
一个是他自己具有的强烈人格魅力。
在没有遇到狐狸精之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君王和父亲的形象。
干脆就说你才是那个狐狸精,对吧。男性女性都喜欢你。
电影开场其实花了将近30分钟的时间来体现殷寿在质子心中的高大威猛,以及他平时对这些质子的照顾。
在面对冀州城苏护的抵挡时,他用衣服的残布蒙住马的双眼,身先士卒踏向火海。
只要这个完美人设不崩塌,不是用别人的照片放在自己的情感回答里,我要从小跟着他,我就会非常顺口而自然的叫他爸爸。
在这一层面上,殷寿有非常强的超我意识,他能够用一种更加自我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来规训自己。
我们假设狐狸精没有出现,殷寿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没有看到第2部,不过在乌尔善导演其他相关回答中大概可以勾勒出来:他从小会被父王和王兄当做工具人,他身上的疤痕也应该是狐狸精无法治疗的创伤——如果狐狸的疗愈方法在这个上面都无法生效,那说明有可能就是附加了魔法伤害的痛苦。
放到现在的家庭关系中,就是殷寿是那个最不受重视的次子,原生家庭的阴影非常严重,以至于形成了强烈的精神压抑。
在他们班师回朝的时候,父亲和殷启对待他的眼神和打断他说话的方式,其实已经可以窥得一二,包括他后面和西伯侯纪昌的对话也谈到这一点。
不可否认,有的画面其实就是殷寿想让姬发看到的,但是有一些确实是他自己的真实模样。
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动漫角色,《樱兰高校男公关部》的凤镜夜,不管是家中的位置,还是性格的隐忍——说起来男公关部真的需要你,殷寿。你是一个全新的男公关类型。
我们总是说这样的人,只是机会还没有到,但一旦遇上了,他就会变成一个被欲望所吞噬的人。
但也正如姬昌所说,即便出生的时候是妖,是善是恶,也要看他日后所受的教诲如何。如果殷寿遇到了须王环,那恐怕就又不一样了。
第二就是他一直在超我和本我之间反复挣扎。
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殷寿说要“自焚在摘星楼”以谢天下的时候,天命直接重回万物晴朗。天命也不是瞎子,不可能看不出来纣王的内心波动,至少在那一刻,他确实是想献祭自身以拯救天下。
虽然这段故事是重新回到了世界线上,但是对这段剧情的巧妙设计,也确实是乌尔善导演的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冲突的做法。
继续谈到纣王的真正想要的东西。
狐狸被纣王的皇室之血所唤醒,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的解放,整个雪山上的决战场面,似乎不管是地点还是激烈程度,都充满着大量的偶发性。
尤其是滴血的整个行动路径,所以狐狸唤醒的是纣王的什么呢?我想或许应该就是本我。
一种最原始的欲望,一种对于生存的强烈渴求,一种没有任何约束的冲动和生命力。
这是不是一个人所想要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人毕竟也是动物,本我与兽性密切相关。
所以妲己和纣王在一起,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为一只狐狸和一头老虎的CP,这么一想整个封神榜就变成了福瑞控。
试问,谁又不会热衷于喜欢这种原始的欲望呢?姬发也喜欢呀——他要做一个大英雄,不想只在现实生活中耕地。
如果我去朝歌,虽然我这个身体肯定是撑不住的,但是要我选的话,我很有可能就变成崇应彪。人家才是妥妥的对纣王的真正崇敬。
而姬发在电影中其实是一个着墨非常多的角色,它体现出了这个人在虚构的父子关系和真实的父子关系中的心理选择,最后萌发出的人性。
所以这种崇敬最后会变成怀疑,而怀疑最后会发生价值观的冲突。
而关于姬发,其实还有很多故事要谈。
尤其是他在对待天命之说时的那句话,让我非常敬佩:就靠着几根稻草,就妄言天命。这确实很难让人相信。
如果一个人有强烈的自我意志,他其实也很难被像纣王这样的长期持续的精神控制PUA所折服,他就更加不会相信什么天命之说了。
纣王的精神控制法,是一种来自个人魅力的控制;而天命的强行历史决定论的归顺之术,就不是精神控制法吗?
你不管做什么,都无法逃脱天命的需要,哪怕是死也不行。
这个回答就暂时写到这里,下个回答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