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个回答

《封神第一部》中姬发从小被作为人质送到朝歌,为何还会对纣王如此崇敬?

苏桃桃
39个点赞 👍

其实,在影片剧情展开之前,质子们就没谁真把自己当人质。

咱不说中外历史上真实的“质子”制度,就说《封神第一部》里质子相关的设定(虽然也与现实有许多相近之处)。

从该制度设计的初衷以及旁人的眼光去看,这都是殷商为了羁縻诸侯们的手段,既是防止撕破脸的威慑,又是撕破脸后惩罚/牵制的筹码。

这种认知都是建立在“殷商难当天下共主、诸侯难捺反叛之心”上的,把防范与戒备意识看得越重,质子身为“人质”的性质就越明显——可实际上,在殷商强盛、四方太平的时候,质子制度的负面性并不突出,许多诸侯甚至会把遣送儿子到朝歌当做一个与王族亲近的渠道,殷家人不发疯,我无缘无故又不会造反,所谓送质子就是个形式,大家不会太抵触。

然后从质子个人的角度出发,他们年少时与生父/血亲刚拥有亲情后不久,便来到朝歌成为了殷寿的儿臣。

尽管他们多少也明白做质子意味着什么,但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开始快速成长、形成自我三观的重要阶段,远在故乡的生父,还真比不上经常能亲眼见到、教导自己学习武艺的“王父”。

而且,这群年纪差不多的男孩子,从小就被集中起来进行军事化管理,接受尊王敬父的教育(洗脑也好,PUA也好,都差不多意思),集体生活搭配最优质的教学,除非年幼时老家的家风特别好、亲情特别浓,否则,长大成人的他们心中,亲生父亲早被殷寿比下去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西伯侯老家是种地的,姬发还因为这事儿被崇应彪看不起,倘若姬发小时候没学过骑射,没点学武的基础,全是到朝歌后从头学起的,他会不会更加崇拜王父殷寿(对于其他小诸侯的孩子来说,到朝歌获得的资源和机会比在老家多得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生父还是君王的臣子呢,质子心甘情愿拜服殷寿实在太正常了。

在上述大前提下,质子们很容易对殷寿言听计从,片头苏护之子苏全孝在阵前自杀就是最佳例子……

更何况,殷寿在实施他的野心之前,近乎是一个完美的王父,悉心教导、关怀备至、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哪怕仅凭个人魅力,质子们也很难不被他折服。

甚至到殷寿强指四位伯侯谋反、要求四位质子亲手弑父取而代之的时候,他都成功了一半:

除了南伯侯鄂崇禹之子鄂顺与生父一样耿直,抽刀抗命被反杀外,其余三人都不敢反他,东伯侯姜桓楚之子姜文焕不知所措(全靠生父成全),姬发想了个借口拖延,暂时保住了臣子的忠诚和儿子的伦常,北伯侯崇侯虎之子崇应彪野心最大,拜别生父后主动杀之,他是被殷寿驯化最成功的一个。

相比起心中开始怀疑殷寿的姬发,其实崇应彪更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像殷寿所说的那样:你从小就被送来朝歌做质子,你的兄弟被留在家乡准备当继承人,你父亲真的把你当儿子吗?

有时候,跟着纣王殷寿不仅仅是出于崇敬,也是出于选择和站队。

当然了,《封神三部曲》还是走正邪大战的路子,所以能够迷途知返的姬发才是主角,只是,能够如此“理想”和洒脱的质子并不多。

说到这里,还挺心疼姜文焕的,他明白弑父的自己没法回家了,只能护送姬发逃离朝歌,自己留下来殿后做些补偿……他才是更多“活在纠结与悔恨里”的质子写照。

编辑于 2023-07-19 22:19・IP 属地浙江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陆冠均(opllx)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