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按照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传统,尤其是20年代以后,掌握核心权力的那批人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环境,接班人自然也不是由上一任最高领袖确立出来的。我们可以看一看斯大林及其以后接班人的选择。
时间应该从1929年开始算,这个时候斯大林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了,随之而来的第16次代表大会选举出的核心成员也是1928年到1929年的政治斗争结果。注意莫洛托夫和基洛夫,这两个人的政治地位比较突出,一个是国家总理,另一个则是列宁格勒州委书记,他们可以被认为是能接替斯大林位置的人
第十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6月)
政治局委员:上届9人除布哈林届中被撤职外,托姆斯基在十六大上未连任外全部留任,新增3人
斯大林(组织局委员、中央总书记)
莫洛托夫(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1930年12月后免去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专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加里宁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伏罗希洛夫(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陆海军人民委员)
卡冈诺维奇(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新任
柯西奥尔(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新任
基洛夫(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新任
古比雪夫(国家计委主席)
鲁祖塔克(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32年2月撤职
李可夫(人民委员会主席,1930年12月撤职)
奥尔忠尼启则(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1932年改任人民委员会重工业人民委员)1930年12月接替李可夫政治局委员职务
安德烈耶夫(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交通运输人民委员)1932年2月接替鲁祖塔克政治局委员职务
第十七次代表大会(1934年1月)
基洛夫被刺杀,后来日丹诺夫接替了他的位置,日丹诺夫被认为是公认的斯大林的接班人,他所领导的列宁格勒党委成为一支势力强大的政治力量,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显示出了巨大的影响力,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这些人进入政治局的人,包括29名中央委员与中央候补委员,还有人数不详的中央监察委员,都属于列宁格勒党委影响之下。
政治局委员:上届12人(包括届中增补2人)除李可夫、鲁祖塔克届中被撤职外全部留任
斯大林(组织局委员、中央总书记)
莫洛托夫(人民委员会主席)
卡冈诺维奇(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
1935年改任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人民委员会交通运输人民委员,后又兼任重工业人民委员兼燃料工业人民委员,1938年晋升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伏罗希洛夫(国防人民委员)
加里宁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奥尔忠尼启则(人民委员会重工业人民委员)1937年2月自杀
古比雪夫(组织局委员、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1935年1月逝世)
基洛夫(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列宁格勒省委书记,1934年12月遇刺身亡)
安德烈耶夫(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交通运输人民委员,1935年2月改任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柯西奥尔(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1938年5月撤职
米高扬(人民委员会内外贸易人民委员)新任,1935年2月增补为政治局委员
楚巴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新任,1935年2月增补为政治局委员
第十八次代表大会(1939年3月)新显现出来的政治势力中,有很多新面孔,也是被我们所熟悉的人,库兹涅佐夫、沃兹涅先斯基这些人先后出局,其中由于在战争期间的出色表现,库兹涅佐夫受到斯大林的重视,被认为是有可能的接班人。政治局委员:上届12人(包括届中增补2人)除基洛夫、古比雪夫、奥尔忠尼启则届中去世,柯西奥尔届中被撤职、楚巴尔未在十八大上连任外外全部留任,新任2人
斯大林(组织局委员、中央总书记、1941年兼任人民委员会主席、1946年兼任部长会议主席)
赫鲁晓夫(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1949年12月改任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新任
安德烈耶夫(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1943—1946年兼任人民委员会农业人民委员。1946—1953年兼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集体农庄事务委员会主席)
伏罗希洛夫(国防人民委员,1941年任西北方向总指挥部司令、西北方面军总司令、列宁格勒前线司令,1942年任游击队总司令,
1945年任盟国对匈牙利管制委员会主席,1947年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文化局局长)
日丹诺夫(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列宁格勒州和市委书记,1946年改任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新任,1948年8月去世
卡冈诺维奇(组织局委员、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部长会议副主席)
加里宁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46年6月去世
米高扬(人民委员会内外贸易人民委员,1946年起任部长会议副主席)
莫洛托夫(人民委员会主席,1941年后改任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
贝利亚(部长会议副主席、内务部部长)新任,1946年3月增补为政治局委员
马林科夫(组织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会议副主席)1946年3月增补为政治局委员
沃兹涅先斯基(部长会议副主席、国家计委主席)新任,1947年2月增补为政治局委员,1949年3月免去
布尔加宁(部长会议副主席、武装力量部部长)新任,组织局委员,1948年2月增补为政治局委员
柯西金(部长会议副主席、财政部长),1948年9月增补为政治局委员
第十九次代表大会(1952年10月)随着列宁格勒派的出局和5人小组的成立,如果不出意外,随着斯大林的年老,接班人要从剩余4人中选出,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二人占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其中随着列宁格勒派的垮台,莫斯科党委影响力上升,而赫鲁晓夫正是他们的领导人,较之于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在党内的支持者众多,而莫洛托夫的影响力下降,已经被排除在核心小组之外。赫鲁晓夫理所当然的成为接替日丹诺夫的存在,成为公认的接班人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撤销了政治局、组织局的设置,改设主席团(25人)、主席团执行局(9人)和五人小组
主席团执行局成员
斯大林(中央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五人小组成员,1953年3月5日去世)
贝利亚(部长会议副主席、五人小组成员,1953年3月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长)1953年6月撤职
布尔加宁(部长会议副主席、五人小组成员,,1953年3月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国防部长,1955年2月后任部长会议主席)
伏罗希洛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卡冈诺维奇(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马林科夫(书记处书记、部长会议副主席、五人小组成员,1953年6月后任部长会议主席,1955年2月改任部长会议副主席、电站部部长)
别尔乌辛(部长会议副主席,1955年起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萨布罗夫(部长会议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赫鲁晓夫(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五人小组成员,1953年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设立中央委员主席团(10人)取代中央委员的两个机构——主席团和主席团执行局
1953年3月主席团成员除了原来主席团执行局8人外,还增加以下2人
莫洛托夫(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长)
米高扬(部长会议副主席兼贸易部长)
1955年7月又增补以下两人
基里琴科(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
苏斯洛夫(书记处书记)
由此来看,赫鲁晓夫成为后来苏共的第一书记,是斯大林后期政治局势演变的结果,他成为斯大林的接班人也是必然的,而针对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反对派联盟进行的政变,可以被认为是维护他作为接班人地位的捍卫斗争。因此,结合当时苏联的政治环境,苏联的政治接班人是存在的,只是没有被以官方的名义承认。
说明一点,在事实上,在30年代之前,整个苏俄或者苏联的最高政治领导机关是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联席会议,而经过斯大林在30年代的清洗和调整,最高政治领导机关向中央政治局演化。
说说斯大林在苏共之中的地位变化,列宁患病之后,布尔什维克党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因此在斯大林战胜布哈林的1928年之前,苏联可以被认为是集体领导制,但不同的政治人物在这个时候由于代表的派系实力的变化,他们在布尔什维克之中的权重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列宁患病期间和列宁去世后的前期,季诺维也夫实际上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由于托洛茨基拒绝接受具体的国家领导职务任命,因此他的地位一直在弱化,后来斯大林和布哈林战胜了左翼反对派联合反对派,随着季诺维也夫和托洛斯基出局,多数派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激化,这个矛盾的激化点是1928年在10月全会上,布哈林和右翼反对派对斯大林的农村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布哈林此时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影响力超过了斯大林,如果他能在1928年的10月全会到1929年的4月全会期间,坚定立场,继续争取中间势力,对斯大林进行彻底的斗争和清算,那斯大林无疑也会步季诺维耶夫的后尘,布哈林的政治手段太过拙劣了,而他的政策也不被基层党委和工人支持,在1929年的4月全会,布哈林已经完全败下阵来,斯大林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从1929年到1953年,这是属于斯大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