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兄弟说的没错,当代俄罗斯和乌克兰,甚至加上波兰和波三小,废土相关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苏联解体的思考。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三个幽灵也飘荡在他们上空:一个是喧嚣不已的纳粹和种族主义,一个是看似与世无争但深入骨髓的宗教,还有一个是存在但又不存在的自由西方。这种四位一体也是当代俄国人的精神迷茫。
某种程度上说,美国人就是黑兽。他们是危险的,但即便彼此的思想和语言都无法理解,他们也可以是俄国人的救赎。
这部分是地铁小说的思考。毕竟作者是个生于前苏联的人。
而现代乌克兰人制作的,离开小说的《地铁离去》这个游戏,某种程度上跟美国人的作品更为贴近,实际上主人公在从莫斯科一路走到东岸的旅程,更多的不是一个苏联人对故国的观察与反思,而像是一个美国人的苏联自由行。前两部中的剧情完全没有影响主人公对这片土地的看法,只是一个域外的冒险家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罢了,而每个区域遇到的情况也都是一般性的冲突。这让非俄国人更容易接受这部作品,但某种程度上说,也让这部作品更不“俄式”了。
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切尔诺贝利。
当代斯拉夫人对后启示录时代的想象,就是切尔诺贝利。但这种想象基本可以二言敝之:一是科学闹鬼,二是废墟猎人。有时候兼而有之。而当代斯拉夫人又受到了很深刻的美国文化影响,他们的这些故事无一不带有大量好莱坞的痕迹,同时非常喜欢利用时间穿越,回到那个想象中的苏联与现代进行比较。这些当代斯拉夫作品去跟前苏联的东西比较,一眼就能感到很大的风格差异。
前苏联是有自信的。他们对自己的道路没有怀疑,他们考虑的是人类的问题。即便切尔诺贝利发生后,他们也考虑的是人类的问题。而当代斯拉夫人对自己的道路是没有信心的,所以他们要么就抛弃自己的道路,要么就不断把自己与他者进行比较,反而把人类抛在脑后了。(中国以前也是一样 的,只不过现在越来越自信了)
话说,真的建议大家去看看前苏联的电影,无论是拍摄还是表演都是跟西方不太一样的风格。比如一部电影,stalker,(跟那个很有名的废土游戏潜行者同名,但拍摄于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前)。顺带一提,我倒是很期待stalker2能做成什么样。
而美国对于后启示录时代的想象,同样基于苏联解体有明确的前后分野:
一部分是红色阴影下的后启示录时代,基于两个想象:核战,以及无穷无尽的渗透与潜伏。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后,把某国作为苏联的劣化版替代,以至于再后来又把某某国作为某国的劣化版替代,但都一样。都是冷战体系的延续。
另一部分是美国自身历史的想象,可以跟据美国地域简单区分为三个标志性的风格:
西部。无论是旧西部(旧好莱坞)的对未知世界的开拓、文明与野蛮的抗争、正与邪的终极决战;还是新西部(新好莱坞)的对小人物与反英雄、喧嚣与孤独的对照、对新科技的厌恶与旧时代的缅怀;或是现代西部(当代好莱坞)的暴力美学、无尽的流浪、精神寻根,这些加上美国西部荒野的荒凉孤寂和西海岸的纸醉金迷,就是美国人认知中的典型“废土”。
东北。美国东北部的典型特征就是东海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五大湖区的工业老区。也正因此,东海岸废土的特点就是人与人的斗争漩涡,以及自我毁灭中的破败城市。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内爆”中的地区。这种地区文化是朋克的、是黑色幽默的、同时也是政治与反政治的。用“人吃人”这个词来形容这种东北部的废土主题,是最合适的。
南部。美国南方的典型特征就是河流、沼泽、农田、白人老保和黑人巫术。虽然西部故事的印第安人也有巫术,但印第安人的巫术特征是通灵与幻觉,黑人巫术的特征是邪教与献祭,白人老保的特征是乱伦和恶魔崇拜。而废土跟邪教献祭乱伦恶魔崇拜这些明显更合适一些。美国南部的文化特色撑不起一个废土主题,但它可以作为西部与东北主题框架下的有效填充而存在。
而美式废土基本就是西部和东北二选一作为主框架,然后在主框架下进行填充。例子我就不举了,大家自己脑补一下就行。毕竟咱们长久以来也是美国文化的输出对象。(笑)
从这个角度说,美式废土一直很美国,而“俄式”则不那么俄国。
主要还是苏联解体后,俄区的文化输出难以为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