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语言专业且在很多国家居住过的人,我给你们提一下一门语言是否会消亡的标准。
首先什么发达程度啊体制啊领土之类的都是无用的,我会举反例。
发达程度参考瑞典,瑞典语大概率会自然消亡,因为英语普及程度太高,用英语畅通无阻,本地人之间都会用英语,很多词发音都开始英语化。后来的阿拉伯移民学瑞典语,但没人用。瑞典人担心这个问题有二十年时间了,没有改善的迹象。
体制其实不用多说,中文和英文长期共存是肯定的。
领土更不需要担心,越是封闭小国,语言保存前景越好,孟加拉语尼泊尔语高棉语越南语等等,在自己国内基本盘好的很。
语言能否长期存在,一个是把它作为第一或唯一语言的人口数,一个是它的可替代性。这俩其实也可以揉成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只能或最好要使用这种语言交流。
比如孟加拉语和越南语,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口都超过一亿,阿拉伯语超过3亿,葡萄牙语2亿,西班牙语只能更多。这些语言肯定不可能消亡。
而高棉语人口只有1400万,泰语略多能达到5000万,它们危险吗?也不危险,因为在他们国内根本没有替代语言。
为什么中国的方言只有广东话上海话客家话和壮话之类的还在广泛使用,因为普通话的推广使原本的方言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多变成了一种口音而已。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下一代不愿意说方言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反过来在海外唐人街,广东话客家话甚至台山话一度使用率非常高。但第二第三代也面临相同问题,只不过替代者不是普通话,而是英语和其他当地语。
再看看俄罗斯,有一亿多人口,外语水平普遍偏低,没有替代语言并且不太可能会有。
它当然不可能自然消亡,而且现在它夹在东西方之间,独立性只会越来越高。对中国来讲,做生意的机会也明显越来越多。
所以外语教育体系会把西法阿俄作为小语种里的大语种看待,你看央视外语频道是不是也只开了这些?
发布于 2024-03-02 11:11・IP 属地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