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回答

被超前消费意识养大的一代人,年少只知剁手爽,如今方知储蓄香,这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

麦兜都行
168个点赞 👍

“年少只知剁手爽,如今方知储蓄香”其实不是一个代际问题或者年龄阶段、人生阶段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周期问题。

“剁手爽”一般有两种背景:

一个是,经济高度景气,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繁荣,物欲横流,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买东西会产生强烈的快感。比如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十几年,比如日本的80年代。

另一个是,物资短缺,供给不足,货币购买力很不稳定,导致恶性通胀,钱不花出去,留在手里,第二天购买力就又缩水了。80年代一些时期的中国,苏东剧变前的苏联,就是这种情况。很多亚非拉国家,更是常态化高通胀,以至于人民群众习惯于拿到工资第二天就把钱花光——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给中国人这种“不靠谱”的印象,实际上是有其经济社会背景的。

而这几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面,显然和上述两种情况都无关。

经济增速在不断放缓,在疫情前,经济增长中枢就已经下降到了6%左右。新常态下,高增长年代的很多观念就已是不合时宜。2020年以来,很多行业更是遭遇重大打击,一夜之间企业倒闭或裁员优化的案例,比比皆是。在这种随时可能失去收入来源甚至生活来源(如果没有做“全职儿女”的机会)的阴影下, “攒钱一直爽”显然是比“花钱一时爽”更合适的生活哲学。

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通缩的迹象。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1­­—3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3%。通缩有利于“老钱”,盖因增量财富变少,则存量财富所占的“份额”就会相对稳定。

这个时候,存钱就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存下来的钱的实际“份额”也会相对稳定、价值也会相对坚挺,而不会像通胀时期那样被快速“稀释”。其实(良性)通胀的很大一块原因,就是因为新财富的不断创造让蛋糕总量做大,“稀释”了老钱。

上一回有这种“通缩”的感觉,貌似还是90年代末,很多人怀念的“物价不涨”的年代。那个时候,也是大家比较爱攒钱的年代。以至于,房地产市场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还抱着前一个时代的思维定势,不愿意按揭贷款,喜欢攒够了全款再买房,错过了00年代房价上涨最肥美的行情。

而现在很多方面又和90年代的基本情形类似(至少是可类比)。同样面对的强美元周期,从90年代中后期,美元指数从80多一路涨到120,拉爆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对华政策也各种咄咄逼人,台海危机、炸大使馆、南海撞机……;另一方面,当年的国企大破产、银行大坏账、职工大下岗,严重破坏了彼时中国经济的资产负债表

但区别在于,面向未来,很难再有01年入世那样的超级强心剂。反而是人口断崖的基本面摆在那里,短短五年时间出生人口腰斩,这种世代人口“螺旋式通缩”的结构,必然导致从需求到投资的全面萎缩。

同时,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化国家,而且是大量领域占全球一半以上产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的全产业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产业链供应链接坚挺且完备的基本面不会轻易改变,则也很难出现因为“短缺”的恶性通胀。

也许,日本式“低欲望社会”也是中国未来的一个镜像(至少是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储蓄香”的生活哲学会有越来越深厚的群众基础。

发布于 2023-07-17 11:58・IP 属地浙江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盖因斯iFortune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