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是对的,甚至可以归于常识,但可惜的是,也仅停留在常识
一个常识无法回答的问题就是:有性繁殖的动物,在不能和植物一样轻松染色体加倍的前提下,是怎么增加或减少一对染色体的?
迄今为止,发现的不论是古猿还是现代猿,都是24对染色体,而人类是23对。怎么在有性生殖的大前提下诞生少一对染色体的后代?还至少是一男一女,还必须稳定,这样才能再诞生后代形成种群,这样可以想象的可能情况就极其有限了
目前唯一能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是罗伯逊异位,罗伯逊异位指的是有的人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一条,导致只有45条,而不是46条的现象。罗伯逊异位作为一种遗传病,发生的概率是千分之一左右,之后我们就能计算这种“进化”产生的概论
首先我们要两个罗伯逊异位患者,一男一女,两人正好是两条同样的染色体合成为一条,这样才能繁殖。之后繁殖出的后代是44条染色体,并且拥有差不多于之前的基因,这样不会死亡——然后再至少诞生一男一女,并且这一男一女能稳定产生后代,这样就产生了少一对染色体的“新物种”
上述理论确实可以解释有性生殖里的染色体减少的现象,虽然计算起来概率极其低,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是有可能发生的,即便如此,还是有两个问题:
1.说好的进化是连续、渐变的呢,但是出现新物种只能靠这种极其偶然事件的“遗传病”。如果说种内竞争是一种常识,跨物种的这种“飞跃”完全是一种事后溯源,没有任何经验事实来证明人类真的是由罗伯逊异位来的,也没有发现少一对染色体并且能稳定留下后代的人类,因此还停留在“未证实”状态
2.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真的人类是来自猿的罗伯逊异位,那必定存在人类这个物种最早的一男一女两个少一对染色体的个体,和最早的一男一女亚当夏娃有什么区别?人类出现的标志也不是直立行走、会用火、会使用工具,而是罗伯逊异位产生的生殖隔离
除此之外,进化论对于种内竞争、不涉及有性生殖的物种以及能加倍的植物,确实没任何问题。这也是达尔文主义能作为加尔文社会常识的一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