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个回答

多地烟草局规定「直系三代血脉不得应聘,有关系的一律回避」,能有效打破职位「世袭制」问题的桎梏吗?

麦兜都行
67个点赞 👍

首先声明:

1 答案是和问题相关的。

2 历史桥段只是桥段,不是严格的历史知识。

「直系三代血脉不得应聘,有关系的一律回避」的回答如下:


大汉


汉朝的时候,选官实行「察举」制度。

也就是说,汉朝时候,好工作是由以前当官的人「考察」、「推荐」的。

只要是能让考察官觉得自己是孝顺的人,可以举「孝廉」。

只要是能让考察官觉得自己是学习好的人,可以举「茂才」。

汉朝当了官,当然就是铁饭碗、事业编了。

当时的朝廷也认识到了,这个「察举」制度有一个很严重的bug。

因为任何人都是人情世故的。

有好事儿,当然是留个自己家。

所以汉朝规定了,「察举」选官的时候,「直系三代血脉不得应聘,有关系的一律回避」。

大家猜一猜。

这样之后,大汉的选官制度公平了么。

是不是从此,「察举」出来的都是真正的精英了。

恰恰相反。

从此出现了「仕族门阀」。

这个原理就是「直系三代血脉不得应聘,有关系的一律回避」这个政策,极大的提升了「察举选官」这个资源的流通性。

「流通性」是很可怕的。

这个道理就和「房子只住不炒」一样。

实际上,如果既得利益者只是「察举」自己家亲戚。

「察举」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夸张。

因为通过博弈,大家都会只察举自己的亲戚。

最终每个地方的官员,都将是平衡的当地望族。

「察举」的价值也就那么回事儿。

没办法升值太多。

「直系三代血脉不得应聘,有关系的一律回避」这个规定,则使得互相交换成为了必须。

既然不能「察举」自己的亲戚,那就可以「交易」。

我是这个郡的官员,我帮隔壁郡察举隔壁的亲戚。

大家从此互相交换,互通有无。

这个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如同「炒房」一样的炒「察举」。

比如我们大汉的「烟草部尚书」,这个职位稀缺,但是又不能举荐自己亲戚。

那我就提拔有些大汉「石油部侍郎」的亲戚当「烟草部长史」呗。

到时候等我孩子长大了,「烟草部长史」在帮忙交换举荐就行了。

越是固定的直系次代严格,那么互相交易、炒作的链条就越长。

最终,东汉末年的时候,几个士族大门阀互相串换坐镇「三公九卿」这样的顶级大编制。

其他地方各种掌握实权的门阀互相交换、互相兼并。

所有的「察举」直接都被当权者控制了。

朝廷自己把自己弄的没任何权利。

最底层百姓,完全没有了任何上升渠道。


大明


大明太祖自己打天下,当然是了解世态人情。

朱元璋就看出来了「流通性」创造更大价值这个道理。

也看出了「房子只住不炒」的重要性。

大明的策略就是严格的户籍制度

你是「烟草户」、「石油户」、「电网户」、「银监会户」、「农户」、「匠户」,那你们家世世代代就做这个。

这个政策的好处,就是任何再有价值的部门,都完全没有「流通性」。

没有「流通性」意味着卖不出去。

烟草户」的确赚钱,但是那你也只能你们自己这个家族独自美丽,低调赚钱。

大家各干各的,永远安生。

「烟草户」永远没办法通过互相交换获得更多的利益,更不可能当上「阁老」,进入朝廷中枢。

朱元璋肯定是觉得自己赢了。

大明能长治久安。

但是,这个「户籍制度」也没有强哪儿去。

因为完全强力的取消掉了所有明显势能强大的编制的「流动性」,不能代表这些价值真的消失了。

人性的选择就是所有人统统的卷流动性最高的就行了。

当时流动性最高的就是「科举」。

也就是考试呗。

结果就是各种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的支持人才考试。

最终考上科举的所有人才,背后都有强大的各种势力集团。

搞到最后,结果还是一样的。

朝廷被架空。

各大「阁老」,满嘴的仁义道德。

但是但凡涉及到朝廷想对各个领域、各种职业有一丁点儿的改变,「阁老」们就骂皇帝。

皇帝改变就是昏君。

皇帝想增收那就是横征暴敛

最终,和大汉差不多。

但凡是「户籍」中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成为了「大地主阶级」。

但凡是参加不了「科举考试」的「户籍」都被逼的走投无路。


总的来说: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职业的「价值」最终必将催生「流通性」。

任何强制破坏或者改善「流通性」的策略基本不但不能缓解「流动性」。

而且必将因为策略的不平衡加速「流通性」的暴涨。

「流通性」的暴涨将形成「价值」、「财富」、「权利」的富集。

富集之后,就是极具的崩溃。


作为一个路过的知乎网友,

我只能说:

希望古人之困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何去破解。

编辑于 2023-07-16 14:35・IP 属地中国香港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白玉京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