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子弟说一句,现今比之前的情况好多了。
地方国企,油水多得超过你的想象。很多地区,一家企业撑起一座城市,俨然是第二个小中心。当地的管理人员都得看企业的脸色。
我长大的那座城市里,当地国企职工的平均收入远超公务员,而且福利待遇比公务员好太多了。
全市的楼盘居民区不超过三十个小区,二十二个小区全是国企职工的居住小区。人家国企职工买房,08年之前是按八百一平搞的,更早直接是单位分房,压根不用出钱。
我认识的国企职工子弟,家里父母都在国企的,人住在五线城市,资产在海南、成都、西安。
孩子去读书之前,父母早就把房买好了。但读完书,就让人回来,因为在外面也没必要,回当地随便买房结婚。
我记得也就是在2010年之前,我们现今互联网上能称之为黑幕的,在当地那都是没有黑幕的,因为这些被外人看做黑幕的东西都理所应当在台面上放着。
后代就业,还是小事。
比较严重的是,职能部门里全是亲戚,以及工程外包给亲友,这两个才是重灾区。
给孩子一个职位才有多大油水,一家子往出轮换竞标生产环节外包,里面的利润更是重量级。
包括子弟学校、公司医院等各类不入编制,自成系统。
但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和医院,就是人家企业的学校和医院,公立是次选。
说白了,压根就是在中心之外另立中心。控制权到底在谁手里,这个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为什么这些企业这么嚣张?
其实,它由谁管,管理权在谁手里,决定了它现有的状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地方国企不是当地政府管辖的。(懂得都懂,其他就不好讲了,有兴趣可以找某个国企的发展史看看,基本大差不差。)
地方性大型国企问题,主要是在于,一个企业顶一个城市。当年初创人就是白手起家搞的,外来工程人员和知青奔赴各地,人家徒手在戈壁滩上开一座城市,凭什么不让人家的子弟就业。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手段问题,其实就是时间问题。
按各地国企发展的时间线,现有所谓的子弟,应该已经是第四代了。
第三代之后,已经是稀释了。因为城市发展起来,有了更多的去处。
我作为90后,同代际的第三代国企子弟,留在当地的,大概就是一半一半。不像他们的父母,几乎就是子承父业了。
比所谓亲缘不进岗位更有效的措施是,把国企的学校、医院、食品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人员全纳入政府事业编,归属教育局等。
所有的国企高层,特别是最高的那位,只空降,不提拔。
招标等业务流程,由政府监管,公开合规竞标。
我说的这些,是2010年之后,逐渐推行开来的手段。
记忆里,我大学回去看自己的初中老师。因为我一直是在国企子弟学校读出来的,初中老师那时候招待我们,就抱怨自己现在有编制了,工资反而低了。
我在读书的时候,大概在2000年左右,我所知道的老师薪资是6000-7000块。
等我出去读大学,我才知道,其他很多地方,老师的工资只有三四千。
所谓的国企问题,不是什么普通的腐败问题。它的关键在于权力争夺。
很多人眼里,好像权力是穿一条裤子的。
但动动脑,想想这个事情,大型国企那么赚钱,好处放在那里,谁不想吃一口。
子弟吃饭是一小口,国企的利润、税收等等,这些是大头。谁能管理它的内部分配,庞大国企的人员和机构运作成独立系统的问题,地方政府又怎么解决。
我看到的,不是一道腐败而不治的简单问题,地方和上层,政府和企业,开辟者和后来者,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复杂难言。关于权力的问题,但凡翻来历史书,同类事例里,就没有一个是好解决的。
但实际上,我和这个评论区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样。我不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被解决。
就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这几十年,这事儿已经是跨越性进步了。
你放我爸那代,国企里面,儿子接老子的班,这是腐败么?这是理所应当。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口诛笔伐,被广泛认定为极大不公这件事,已经是所谓国企央企问题在被解决后的结果的一部分了。
权力的问题,只能靠权力解决。
能说的也就这么多,很多话也就只能说到地方这个层级为止。
地方性国企的发展史,我自己研究过一阵子,非常有趣的历史标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