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新增 106 例猴痘,专家称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密接传播,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1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斯大王 - 8 个点赞 👍
有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中国内地6月2日至6月30日总共报告新增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全部(100%)为男性,其中101例(95%)明确为MSM人群,96例明确在发病前21天有MSM行为。
-重症和死亡0例。
-除了性接触以外的超过370位密接者,仅有1位因为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其余均未感染,提示其他接触传播风险较低。
中国监测到的结果和其他国家是高度相似的。关于猴痘的传播方式,之前已经写过很多了,在最新的《猴痘公众防护指南(2023)》中,对于普通人防控的建议简单来说就三点:避免与确诊病例接触,接触后洗手,及时就诊。一般民众预防猴痘的最主要方法是避免与猴痘确诊病例发生密切接触,另外非高危人群目前没有必要接种猴痘疫苗。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防护建议,请以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为准,而不是轻信网上各种各样的传言。
发布于 2023-07-15 00:1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庄有猫 - 5 个点赞 👍
国家要加强教育,不要被跟欧美似的Lgbt化啊
我知道会有人说“这种事最好顺其个人意愿不能强迫”
可是“个人意愿”之下,掩盖了最本质的性滥交的问题。
特别是男同,逮谁跟谁搞,还热衷于群p,哪里有半点什么恋爱。
真正有这倾向,又找到情投意合的,过他们的日子去吧,谁也没必要干涉他们的自由,多半还会祝福他们。
社会传统的异性恋都有排他性的讲究,性滥交的社会危害性很大,无论异性、同性,法律也应该适度介入。发布于 2023-07-15 13:29・IP 属地云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沉默驴子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熊狼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美女爱大叔 - 1 个点赞 👍
在渣浪wb大v下面回复了记录,就被拉黑,还单方面禁言。
因为我说,这病流行,和他讲的什么西方文化腐朽堕落文化入侵没多大关系,这是有的人在借猴痘热点,借机搞意识形态输出。
因为同性行为是包括人类和至少130种脊椎动物普遍天然存在的现象属性。在人类社会占比也有5%左右,也就是一个班也有两到三个,男男比女女高一些,但和种族,国籍没关系。
但有点历史知识都知道,我国古代就有“断袖”“龙阳之癖”等词,讲的就是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就有史书记载的男同现象,这足以说明同性恋现象从来不是什么现代“西方文化输入”,更不要说找生物学,医学上的依据,完全是没文化的人的看法。
国内之前之所以看起来少,只是因为和国内官方提倡的主流意识,价值观不符,所以活动只能被压制,处于一种地下半地下的状态,造成了一般人对国内相关群体数据规模的低估,产生国籍差异的错觉。但其实,文化艺术演艺圈很多。虽然改开以来和国际交往越来越多,这种群体和活动目前始终不为官方所正视。
这个基调到现在碰到猴痘就对防控造成一些困扰,有关卫生部门和体制内专家往往尽量避谈猴痘和同性群体的密切关系,不去详细解读具体传播途径。哪怕背着被人骂“不专业“的压力,也不轻易开口。而非官方媒体,自媒体刚好相反,借机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把猴痘完全等同性传播疾病,外来输入疾病,这就把风险特定群体化,绝对化。试图借流行病之手,把国内重新引回闭关锁国,排外对立的运行状态,而且让国人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滑坡。
在我看来这和covid类似,虽然个人立场言论有激进的自由。但作为晚一两年才重新在国内出现的流行病,在国内经过三年的阵痛后,如果不能科学实事求是,总是夹带填充其他领域私货,混淆视听,那结果上会误导民众对疾病科学认知,有可能造成集体误判。
误判会如何?去年底数以亿计人没准备感冒药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很多老百姓尤其是上点年纪,对冠病最普遍的症状缺乏了解。因为宣传总是强调它和流感如何不同,如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不能理解自限性疾病什么意思,国内的康复者也没有集中的反馈。可是一旦开放,看看官方报道都知道,新闻里官员都在回应的是如何全国调配对乙酰氨基芬,布洛芬等发烧感冒药保证供给啦。相对抗病毒药物,这些常用的感冒,流感退烧药反而当时是需求最大的,我看到的药店也是如此。这哪像是两个完全没有共性的疾病呢?这不就是失去对传播原理和趋势的独立的判断,然后全民临阵再匆忙找补的局面?
当然,现在猴痘的威力远没有新冠那么大了,但是多少还是会有一些非lgbt人群中招,这也是需要相关次要风险工作者,尤其是酒店勤杂,酒吧,娱乐,康养等相关行业也得注意
发布于 2023-07-15 02:0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老月牙 - 0 个点赞 👍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首先要学习猴痘到底长什么样?
(下图谨慎查看)
是不是和有时身体受伤痊愈后的增生有点像?
但不同点是猴痘会长满全身。
(下图谨慎查看)
长在脸上是这样:
(下图谨慎查看)
有人说,这和青春痘也有点像啊?
不同点是猴痘患者还会发热。
知道长什么样后,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有无患病的风险?
1、不是男同;
2、未与猴痘患者发生性行为;
3、破损皮肤未与猴痘患者接触;
4、未与猴痘患者长时间飞沫接触。
排除以上情景,普通民众患猴痘的概率极低。
那如果落中以上情景,什么情况下要注意自己是否感染猴痘呢?
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多为6~13天,也可长达21天。发病早期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之后,可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可在面部、四肢、手心、脚掌、生殖器等部位出现皮疹,皮疹可经历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
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虽然猴痘具有自限性,但一旦确诊猴痘,还是应该进行以下处理:
1、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2、症状好转,病变部位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
3、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病例,经医疗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
4、居家隔离治疗期间,要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污染物消毒,非必要不外出;
5、确须外出时着长衣长裤、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与其他人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
好了,学习完毕。希望广东不要再新增了!
发布于 2023-07-15 01:2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这双手虽然小小小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何朝汉 - 0 个点赞 👍
这个数据跟之前世卫组织公布的猴痘男性患者比例基本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6月6日发布的全球猴痘趋势报告显示[1]:2022年以来持续爆发的猴痘疫情,主要与一个或多个伴侣发生性关系的男男性行为人群(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相关。全球病例的主要特点:96.2%病例为男性,中位年龄34岁;18-44岁男生为最受累人群,占病例总数的79.0%;在已知性取向的病例中,84.1%的病例为男男性行为者,其中7.8%为双性恋男性。性接触为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占82.0%,其中最常见的暴露环境是有性接触的派对环境,占66.4%。
该图片有可能会引起不适继续查看此外,根据中疾控6月份猴痘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流调结果[2],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370多人,其中仅有一个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较低。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但并不代表猴痘仅仅只能通过性传播,任何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的人都有风险,与多个或新伴侣发生性行为的人群风险最大。
猴痘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密切接触传播,包括面对面(如交谈、或呼吸时彼此靠得很近,可能会产生飞沫或短程气溶胶);皮肤对皮肤(如触摸或阴道性交/肛交);口对口(如接吻);或嘴与皮肤接触(如口交或亲吻皮肤)。
同其他传染病类似,猴痘病毒虽然没有窗口期,但有潜伏期。潜伏期指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期。猴痘病毒的潜伏期为6至13天,最长可达21天[3]。如此长的潜伏期会进一步增加病毒传播的范围和概率,因此还是要保护自己,洁身自爱。
现在比较麻烦的一个问题是猴痘和性传播疾病(比如艾滋病和梅毒)的合并感染。
柳叶刀旗下杂志2022年9月的一篇报道显示[4],在2022年5月14日至25日期间,54名英国患者首次确认为猴痘病毒感染,均为男男性行为者(MSM)。其中13位为HIV感染者,都接受了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11位患者在过去的90天内HIV病毒载量<50copies/mL。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皮肤病变,94%的患者为生殖器或肛周皮肤病变。
此外,来自澳大利亚的一项猴痘病例报告了一名30多岁的伴有梅毒病史的HIV阳性男性[5]。该男性与欧洲的四名普通男性进行无保护肛交,5天后开始出现皮疹,最初的症状是阴茎上出现无痛的白色脓疱,然后变得疼痛和瘙痒。首次出现阴茎皮疹3天后出现发热和不适,在随后的5天里,皮疹扩散到躯干,然后在生殖器病变结痂时更少地扩散到面部和四肢。
目前,HIV或梅毒感染是否对猴痘患者的临床过程产生影响尚不清楚,但晚期或不受控制的HIV感染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结果。
伴随性传播疾病的高发率和频繁的肛门生殖器症状提示,性接触是猴痘传播的主要途径。戴安全套并不能完全防止感染猴痘,但它可以降低风险或暴露程度,并有助于防止感染艾滋病毒和一系列其他性传播感染。因此,一般建议患有猴痘的人在康复后12周内使用安全套。
参考
- ^https://mp.weixin.qq.com/s/s_O_vpEUEhUIdDPAIgP4Og
- ^https://www.xhby.net/index/202307/t20230714_8010818.shtml
- ^关于印发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206/d687b12fe8b84bbfaede2c7a5ca596ec.shtml
- ^doi: 10.1016/S1473-3099(22)00411-X. Epub 2022 Jul 1. PMID: 35785793; PMCID: PMC9534773.
- ^https://ssrn.com/abstract=4125251
发布于 2023-07-15 06:04・IP 属地美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路汀 - 0 个点赞 👍
所以基本上只有这个圈子,我是觉得如果说新增的人群只要不接触这方面就行。
我是觉得就没有必要,就是把这个事情当成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海外基本上也没有说把这个当成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恶性的传染病来去对待。
而且国内或者说我们现在的药物是有专门的治疗这个方向的,所以不会说出现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轻症。
编辑于 2023-07-16 19:40・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