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6 月中国内地新增 106 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 48例、北京 45 例,应采取哪些措施加强防控?

大熊猫
127个点赞 👍

前几天查到中国内地猴痘感染数据是还是数11 人,然后 CDC 就来了个大的,不用你们@ 我啦,我也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数据,只是这几天忙的没顾上。

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也就是说,在 6 月一个月,中国猴痘的感染病例增加 10 倍左右。

不过我还是依然坚持原来的观点,猴痘在国内不会形成大规模传播,之前聊到男同的时候我看评论区大家的意见比较多,今天咱们就坐下来详细的聊一聊,猴痘是否会在一般人群中大规模传播。

首先说下我的判断,不会。

我们可以运用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的一些知识来分析下一种疾病是否会造成大规模传播。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是分析疾病传播的重要工具,当面临新的传染病时,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性质,预测其可能的传播模式,并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策略。

那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六个角度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判断。

简单的示意图,高铁上手绘的凑活看吧

基本再生数(R0):这是一个关键的数学参数,代表在没有免疫和防控措施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给多少人。R0大于1表示疾病有传播的可能性,R0远大于1则表示疾病可能会迅速传播。

潜伏期和传染性:如果一种疾病的潜伏期长,而且在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在被发现和控制之前造成大规模的传播。

感染方式: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通常比通过其他方式传播的疾病更容易造成大规模流行,因为它们可以在人群中迅速传播。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飞沫传播≠空气传播。

人群的易感性:如果人群对一种新的疾病没有免疫,那么疾病就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传播。此外,如果疾病主要影响的人群是高度接触社区或者工作的人(比如学校、工作场所、公共交通等),那么这种疾病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大规模流行病。

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严重性也可能影响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如果疾病症状非常严重,感染者可能会迅速被隔离,从而限制疾病的传播。然而,如果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那么疾病就可能在被注意和控制之前进行大范围传播。

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可用性:如果存在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那么即使疾病的其他参数使其有可能成为大规模流行病,也可能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其传播。

我们可以尝试从这 6 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新冠会在全球造成大规模流行。

新冠的R0 从最初3变成了后边可能是 12,甚至更高,可能是人类已知的 R0 最高的病毒之一,所以 新冠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

新冠潜伏期很长,可能会有 7-14 ,甚至更高,而潜伏期也具备病毒传播的情况,所以很容易在发现和控制之前就造成大规模传播。

新冠的感染方式非常多,包括飞沫,气溶胶,接触,甚至是粪口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尤其是气溶胶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气传播方式,这使得新冠传播的能力非常的强,尤其是在密闭空间里。

新冠病毒作为一种全新的病毒,所有人都没有与之对应的预存免疫,它的靶点是 ACE2 蛋白,所以所有人都是易感染群,这也是新冠病毒能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远低于它的几个表亲,比如 MERS 或者是 SARS,存在着非常多的轻症或者是无症状病例,但这些人依然有传播能力,所以发现和管控都非常的难。

在之前我们是没有针对新冠的药物和疫苗的,这也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现在我们有多种疫苗可以选择,也有非常多针对性的药物,所以现在即便新冠依然在以周期性的流行,但我们依然可以用药物和疫苗的手段进行管控,而非之前的方式。

那我们同样用类似的方式来分析下猴痘病毒。

目前猴痘的 R0 并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预估,我之前也回答过猴痘 R0 的问题,猴痘本身的R0,目前的研究数据是1-2之间,哈佛医学院的计算流行病学家 Maimuna Majumder 对猴痘病毒的 R0进行了初步分析——预计单个病例会感染的人数。这些研究结果尚未经过同行评审并且基于非常有限的数据,表明 R0 为 1.15 到 1.26。

也有一些数据认为,猴痘的 R0值在0.57~0.96之间,只是在特殊人群中可能会超过1。

另外在来看潜伏期,猴痘的潜伏期也很长,一般认为是5-21天,多为6-13天。从目前一些病例分析来看潜伏期也具备传播能力。

在来看传播方式,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这里其实有几点容易被误解的地方,首先飞沫传播不是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的距离很短。另外就是虽然现在大量的病例都是男同之间传播,但这并不是性传播,更多的还是经过粘膜的破损皮肤侵入。细说的话就是直肠粘膜还是很容易破损出血的。

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

那从易感性角度分析,除非洲一些特定地区外,绝大多数人群都没有猴痘的特异性抗体。所以大家的易感程度很高。但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是,在中国以及世界上非常多的国家在上世纪普遍接种过天花疫苗,而目前的数据来看天花疫苗的抗体对猴痘是有很高的交叉保护能力的,甚至可以达到 80%。那么中国是 81 年后停止接种天花的,那就意味着 80 后之前的人群整体来说对于猴痘都是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的。

但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一点的就是,男同之间的猴痘和 HIV的叠加感染。这可能也是一个猴痘能在男同中大量传播的原因之一。

然后就是疾病的严重程度,猴痘的症状通常比较显著,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背痛,腺体肿大,严重的疱疹等。这可能使得病人在出现症状后很快被发现和隔离,从而限制了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三是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发现,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最后是药物和疫苗,目前还没有针对猴痘的特效药物,一般还是临床上采用的对症治疗方法。但疫苗的情况来看,因为天花疫苗的交叉保护,所以这是一个选择,另外就是中国也已经开始临床专门的猴痘疫苗,虽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其实没太必要接种,但这种储备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启动疫苗接种流程。

所以,综上分析来看,猴痘并不会在一般人群中大规模传播。

至于为什么 6 月份会有这么多病例的爆发,这其实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老问题。

其实去年就观察到了类似的情况,大概是从去年 5 月份开始显著增加,到冬季时候开始下降。到了今年夏季又开始增长。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跟气候相关,其实猴痘病毒对于冷热的变化并不敏感。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有一个观点是认为,夏季,男同群体的活跃度可能会更高,尤其是会进行一些更大范围的party。导致这个季节病例增加显著, 这点在欧美比较显著(骄傲月一类的)。国内的话我却是是缺少这方面的了解,也希望跟大家一起探讨。

总之无论如何,猴痘也很难像新冠一样成为大规模传播的病毒,大家可以关注,但没必要恐慌。

编辑于 2023-07-15 11:35・IP 属地山东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极萨学院冷哲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