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想造出技术规格很高的新能源汽车,并没那么难。
产业非常发达,各种解决方案应有尽有,只要钱到位,啥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你得把成本降下来。
背靠如此强大的产业,要想压成本,只有一条路:做高销量。否则你在供应链上没有议价权。做不出规模效应,更妄谈盈利。
问题是,这种技术规格的车,起步怎么也得20万,如何走量?
小米当年有一个杀手锏:年初发布产品,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布,然后年中小批量交付,下半年开始大批量交付。看准了芯片产业的“摩尔定律”,年初的物料,年底价格会爆降,年初赔钱的售价,年中小批量亏点儿钱,年底开始大规模出货就开始盈利了。
问题是,汽车行业,没有摩尔定律。就算有降本趋势,也非常慢。小米可能亏不起啊。毕竟一部手机亏个几百,一个月销几万部还能顶得住,坚持几个月就开始盈利了。一台车亏个几万,一个月哪怕只卖出1万台,几个月下来,盈利却遥遥无期,实在是难顶啊。
然而最可怕的不在这里,而是你亏钱的售价,几乎相同的车型,某个车企来做能盈利。想扮演价格屠夫,结果价格屠夫是别人,自己是被屠的那个。你如意算盘打的噼啪响,车型刚上市,不到3个月,对方拿出对标车型和你刚上了,价格还比你略低,你赔钱,他盈利。这种仗怎么打?谁能教教我?在线等。
比亚迪:没错,正是在下。你们谁想扮演价格屠夫,尽管放马过来试试。
我等吃瓜群众:反正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我们更想开开眼。尤其愿意看到你们狗脑子都打出来才好呢。
编辑于 2023-07-16 00:31・IP 属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