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CPI同比大概是转负了。
6月份物价几乎是全线溃退。
给大家梳理了三条线索 :
第一、食品价格全面下跌。
除了蔬菜价格由于5、6月份气候问题而表现地相对坚挺以外,猪、牛、羊、鱼、蛋、奶、果等食品价格全线回落。

比如,猪肉已经连续跌了7个月了。

牛肉批发价也跌去了过去三年积累的涨幅。

今年菜价、果价整体偏贵,但必需品价格也扛不住消费持续偏弱的打击。


二、可选耐用品价格持续下跌
今年消费复苏乏力,可选耐用品首当其冲,CPI中也有体现,家用器具(家电)、交通工具(汽车、摩托)和通信工具(手机)价格在二季度出现了连续的环比回落。

是不是觉得这一波618手机打折力度还挺大的?在这之前还有二汽雪铁龙7折卖车的新闻。
消费降级的顺序:可选耐用品 → 可选非耐用品→ 必需品档次 → 可选服务 → 必需品数量。
目前我们还处在第一阶段,可选耐用品(汽车、手机、地产后周期消费)表现很差,但纺织服装消费和必需品消费增速还能维持。

三、出行产业链价格也有点扛不住了。
目前报复性出行的Fever正在逐步回归常态。五一的确被酒店和航司狠狠挣了一笔,但端午之后热情有那么一点点降温了。

当然,北京依然特别火爆……

有知友问,怎么看出行链的价格?
一般出行相关的支出就是机票、高铁票、租车、酒店住宿、旅行社收费、旅游景区门票和餐饮。
最近几个月,统计局一般会CPI数据解读里面提到相关分项。
以5月为例。

但6月份这几项数据都没有披露。
从统计局每个月固定披露的分项,可以重点跟踪大的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用品及服务这三大项。
机票和租车费这个属于“交通费”,是“五、交通通信”中的组成部分,但统计局并未披露,因此我们只能参考大项。
景区门票属于“文化娱乐服务”,旅行社收费属于“旅游”,这两项都是“六、教育文化娱乐”的部分。
“八、其他用品及服务”中包含了酒店住宿。

5、6月份这三个分项环比也开始回落。
总结一下,食品全面下跌、耐用品持续拉胯、出行链热度降温。
把悲伤留给二季度。
7月CPI会转负,8月让我们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