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6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环比下降 0.2% ,有哪些数据值得关注?

中国新闻网
218个点赞 👍

同比持平?换个说法就是cpi到0了。

这种情况往往不常见,即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涨,就和人的体温一样,cpi太高意味着居民手里货币的缩水,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开支占比高,高通胀对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cpi太低往往意味着市场消费活动的收缩,尤其是非必需品,比如食品涨个10%,大家该买还是得买,反过来工业品的在消费不足下,往往出现较为明显的降价。

大家为什么讨论cpi为0或者为负呢?主要原因是担心可能存在的通缩问题,就好比身体发烧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失温则往往比发烧更危险。本次的数据也比较有意思,cpi为0,但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可能意味着收入不涨的同时基础生活开支在涨,这可能也是大家感觉与数据之间的差异来源。

再看货币的购买力,不同家庭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举三个极端(现实中没有,仅做模型和定性讨论):

1)家庭所有开支都是食品类,那么cpi为0,但食品类上涨2.3%,对这类群体来还是一个生活压力增加的过程。

2)家庭开支中食品类必需品的权重与计算cpi权重相当,非食品类开支也与计算cpi权重相当,那么cpi为0,意味着这类家庭的货币购买力几乎没有变化。

3)食品类开支占比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主要消费是非食品类,比如车子和房子,那么这类群体的货币购买力反而是增加的。

这三种是举例的极端情况,大部分人是在三类极端样本之间,大致的定性关系是,食品类开支越大,受cpi中食品类涨价影响越大,工业品和房子支出方向占比越高,购买力反而是增长的。

我们再把模型复杂化一些,引入收入预期,cpi低是表现,在一定范围内,失业率与通胀负相关,通胀越高,失业率越低。

当居民收入不涨,而通胀为0的时候,并非最差的结果,最差的结果是,收入不涨而基础物价涨,比如食品类价格,而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我国特色版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地方不断举债向市场购买商品,比如奢侈浪费等现象,反过来由于分配问题,钱并不会进入到居民的收入中,带来收入不涨而物价涨的情况。

总结起来,低通胀率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很可能来源于我国居民自发防风险的选择,普通居民本身财富有限,同时增加储蓄比例,减少非必要的投资和消费,必要消费很难缩减,表现为食品类的涨价和非食品类的降价。

至于未来靠着货币政策强拉cpi,也是有办法的,比如在猪肉上做文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做文章,只是把通胀拉起来其实并不难难在如何把居民收入和福利拉起来,尤其是从去年到今年,货币供应砸进去多少钱了,政府明面杠杆涨了多少了,千万别说政策没发力。至于刺激效果,这涉及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使用效率,收入不涨,物价不涨也不算最差的结果,就怕收入不涨物价涨,居民的压力反而更大,解决经济收缩问题,只强行拉高通胀率是治标,而增加居民收入和福利保障是治本。

编辑于 2023-07-10 12:10・IP 属地安徽
王克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